考核标的物发生变化
山东传统制造业正在积极探索生产过程的低碳化、零碳化,实现绿色转型升级。让排出的所谓“废弃物”二次利用,烟台冰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出来的二氧化碳不仅品质优,价格还低,深受客户青睐。
据介绍,作为胶东地区首个15万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每小时生产出的约1.1万标方二氧化碳废气,经过压缩、脱硫、分离、制冷等工序,每天可生成约480吨高纯度液体二氧化碳,应用于焊接、干冰生产等多种行业。
“以前,这些废气经过处理后都直排大气,现在通过提纯液化变成了有价值的商品。”冰轮环保副总经理费德才介绍,公司每天提纯液化的液体二氧化碳量500吨左右。目前,该项目二氧化碳捕集率超95%,产出的工业级、食品级二氧化碳纯度均达99.99%,既具有环保价值,也具有商业示范意义。下一步,企业将积极转向碳排放双控,采用更节能、低碳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和排放物的产生。同时,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促进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能耗“双控”是指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我国从1980年发布《关于逐步建立综合能耗考核制度的通知》开始逐步确立能耗强度考核制度,开始统计和考核大家熟知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到“十一五”期间实行全国强制考核,再到“十三五”期间由能耗强度单控提升为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对能源的使用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而碳排放“双控”是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行动,现阶段主要控制对象是二氧化碳,特别是能源领域的二氧化碳,是抑制碳排放过快增长乃至尽快碳达峰继而实现碳中和的行动。
“烟台的CCUS项目就是行业积极利用废弃排放物降低能耗、减碳的典型案例。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排放考核的标的物发生了变化,也带来了实现路径和方式的变化,从单一的节能走向多路径减排。”8月24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控”考核转变,将拉动钢铁、水泥、电解铝、原油加工、烧碱、焦化等高耗能行业积极优化工艺流程和用能结构,加快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重点用能领域,以前更多从节能角度约束能源消费,今后则更强调降碳,特别是高耗能领域的碳减排和绿色转型进程将大大加快。
让市场进行良性循环
“能源管控从强度单控到强度总量双控大约经历了30多年,而碳排放管控从强度单控到强度总量双控只用10年,也只是从属于能源双控。如果仅仅是标的物发生转化,从能源双控‘一揽子’迅速转到碳双控,相应制度配套不完善,机制不发生根本改变,也不会有大作用。应当逐步建立起以市场手段为主的配套政策体系,尽快转到碳双控。”周勇进一步给经济导报解释了管控体系的变化原理,“能源管控体系中管的是全部的能源类型,包括了清洁能源,如风能和光能等,也管控了用作原料的能源,因为是基于‘统计范围的能源约束’思路。年度管控方式也缺乏弹性。”
周勇认为,新的经济形势发展下,这样的管控方式明显有计划调控的缩影。“比如我们去调研很多鲁企,往往第三季度不到,当年的排放指标就用完了,第四季度的生产就受影响。尤其是当年市场好,用能需求大的行业头部企业,他们都是参与到国际产业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如果在能源管控方面不采用市场调节手段,企业经济效益要受到影响,更会影响到上下游整个产业链。”
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表明我国已经在双控转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标志着在能耗双控政策体系完善后,已经初步具备了转向碳排放双控的工作基础。
7月16日是碳市场正式运行两周年的重要节点。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14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约2.4亿吨,累计成交额约为110.3亿元。作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下一步,还需要提升流动性和活跃度,逐步形成市场化的碳价发现机制。
周勇曾承担山东十四五能源规划相关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预测模型(2035年、2050年),他认为,目前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的在线监测无论从技术、成本还是覆盖范围都难以作为碳排放统计的主要手段,仍需要通过排放因子的科学取得和核算方法的科学化,来得到真实可靠的碳排放数据。“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将碳排放目标分配至各级行政区域以及重点领域和行业,并与地方的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规划相衔接。同时为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提供广阔舞台。这是一个计划手段向市场手段转变的艰难过程,不会轻而易举。”
精准、平稳推动转化
近日,中国华电率先完成全国首笔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经济导报记者从华电山东公司了解到,山东是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装机规模最大的区域公司,其中火电装机占山东电网直调公用总容量的32%,企业仍然圆满完成了全国碳市场履约周期的履约任务。在走访中,经济导报记者看到,为确保所属重点排放单位百分百履约,充分运用全国碳市场履约机制,山东正在精准、平稳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在现有的节能技术水平和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较慢情况下,还应积极拉动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增速。瞄准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山东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22年,关停主业后的第五年,“无钢”济钢凭借447亿元营业收入,重返中国企业500强。此外,山东钢铁、化工、有色、冶金、建材、机械等传统产业正在加快蝶变。
作为碳排放大省,山东省火电、钢铁、电解铝、地炼等高碳行业企业多,面对履约企业数量、履约配额总量全国最多的“双重”压力,如何精准、平稳过度?尤其是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同时,如何能够确保山东高于全国GDP的平均增长速度,确保2035年建成现代化强省?
“这是山东面临的关键问题,需要采用更积极的经济政策,更多的市场手段,改变过去用的过多的硬性控制措施。比如2030年前让企业按照市场情况依法依规自主经营,积累资金应对绿色低碳转型,2030年时采取行政、市场、技术、标准、碳价格等综合措施,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并稳中有降,同时确保较高的经济增速。这也可以称之为有计划的碳达峰风暴,留给企业足够的转型时间,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周勇再次提到烟台的CCUS项目,他认为, “双碳”目标下,对于战略性和卡脖子产业,不一定按照减量替代的原则去发展,而是按照市场需要、基本经济规律和国家需要去发展。而很多两高产业,应该允许其按照市场规律寿终正寝,达到一定生命周期后退出,或市场淘汰,而不是硬性提前让他们关门,或作为减量替代的工具。替代后的新的两高产业,更可能会增加碳中和的难度。
“按照现在碳排放强度下降趋势,碳达峰时经济增速上限为4%。国际经验表明,碳达峰时经济增速比这个上限更低,可能会是3%或2%,甚至是负数。根据山东相对全国的产业结构、人均GDP等,越早达峰,经济增速就会越早减速,从而导致山东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周勇谈到,从能源或碳排放双控到碳达峰,要科学化、系统化的推进,他认为,2029年是实现碳达峰国际承诺的最佳时机,也是对2035年强省建设目标影响最少的时间点。要实现2035年强省目标,山东必须采取更多的积极的经济政策,并把多重能源环境等约束性指标变得更有弹性,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增速超过5%或者更高的增长目标,真正做到碳达峰和2035年经济目标的双平衡。
来源:大众报业集团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