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两次降准、两次降息,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和M2增速分别为9.5%和9.7%,明显高于经济增速。”业内专家表示,2024年伊始,货币政策及时出手,继续稳好市场、稳住预期,2月5日降准0.5个百分点,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行。《金融时报》记者从主要银行了解到,开年1月信贷需求旺盛,各地大项目开工意愿较强,金融支持力度持续稳固。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报告》提出,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究竟该如何理解“两个把握”?
合理把握
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
对下阶段货币政策,《报告》的表述沿用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将有力支持实现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对于如何理解“相匹配”,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表述明确将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都体现出来,同时还考虑了预期因素,有利于统筹经济和物价两方面目标,匹配的锚更清晰,可以更好地引导和稳定预期。
具体来看,“相匹配”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合理把握。有专家解释称,“相匹配”不意味着“完全相等”。社会融资规模和M2增速取决于宏观形势和调控需要,在经济动能趋弱时比名义经济增速适当高一些,在经济过热时差距收窄乃至低一些,这是逆周期调节的需要。同时,专家提示,“相匹配”要拉长时间、跨越周期看。匹配是中长期概念,不是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要匹配。近两年金融数据持续领先于经济数据,未来随着宏观经济恢复向好,经济与金融增速间的缺口有望逐步弥合。此外,要更多从贷款累积增量评判金融支持力度。个别月份的增量易受基数、季节规律、考核监管等多重因素扰动,累积增量能更客观全面反映一段时期的支持力度大小。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报告》特别强调要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这意味着主要金融总量指标关注的侧重点出现变化。”一位业内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解释,融资支持并不仅仅局限于信贷,较之于间接融资,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实际上更有效率,两者也都体现了金融体系对实体部门的支持,考察金融支持需要合并看待。
而且,该业内人士谈到,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导向下,当前财政、产业等宏观政策效果会体现到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权等融资中,直接融资发展也与科技创新、新动能等更为适配,对货币信贷需求产生良性替代,合并考察也有利于避免对货币金融条件的误读。
具体到如何做,《报告》指出,货币政策要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保障政府债券顺利发行;按照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继续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和金融债券市场发展。信贷方面,支持金融机构围绕九大重点任务,积极挖掘信贷需求和项目储备,保持贷款合理增长。
准确把握
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本次《报告》以专栏形式对于如何理解新规律新特点、未来如何应对进行了解读。
业内人士总结,对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可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是随着经济结构转型。过去比重较高的传统贷款动能趋势性转弱,房地产市场从过去的总量供不应求转向供求总体平衡,商品房销售中枢放缓,相应房地产贷款需求也会下降;地方债务化解稳步推进,低效的政府投资项目减少,融资平台贷款也会减少。普惠小微贷款、“三农”等的信贷投放则依然较多,金融需要支持的领域力度未减。
二是信贷供需方强弱关系转换。“以前项目缺贷款,现在银行缺项目,很多银行都面临资产荒,信贷有效需求不足。”有专家告诉记者,近年来,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新动能贷款快速增长,较好填补了部分传统动能贷款走弱留下的空间,优化了信贷结构,提升了服务质效。根据人民银行公布数据,目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稳固、有效,尤其是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贷款持续较快增长。普惠小微、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中长期、绿色贷款余额保持着20%至30%的较高增速,均明显高于贷款整体增速。
三是加快直接融资发展也会不断优化融资结构。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特点,与直接融资更相适配。未来随着资本市场稳步发展、直接融资占比上升,对贷款会产生良性替代效应。2023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中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合计占比已超三成。
“总体看,经济结构转型给信贷增长和信贷结构带来深刻变化。未来要合理把握金融发展规律,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受访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根据《报告》,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着力提升贷款使用效率,合理评价金融支持的力度。
对于下一步如何做,《报告》也提出要优化增量,盘活存量。“要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金融资源投向重点领域,挖掘信贷需求和项目储备。同时,要重视盘活存量,推动必要的市场化出清,盘活被低效占用的信贷资源,此外还要提升效率,部分贷款到期收回后可以再利用,投向更高效率的经营主体。”业内专家建议。
此外,考察金融支持力度也要解决好“看什么”的问题。《报告》将此总结为三个多看,即多看利率下降的成效、多看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和多看涵盖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规模。“因为利率由信贷供需关系决定,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说明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是被合理满足的。而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融资需求需要优化有效满足。”该业内人士分析称。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