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钢铁工业的几十年里,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冶长天”)总工程师叶恒棣一直潜心科研、扎根一线。回顾职业生涯,他说,有三件“大事”历历在目。
20世纪80年代,正是我国钢铁工业的蓬勃发展时期。从东北大学的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叶恒棣被分配到中冶长天前身——长沙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工作。他满腔热血,想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初入职场的他很快就遇到了难题。当时,研究院正在攻克一项难度极大的技术——冷烧结矿整粒用振动筛。这项技术一直未能突破,成为困扰整个行业的难题。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叶恒棣面对难题毫无退缩,毅然决定迎难而上。如何解决这项当时尚属空白的技术?没有师傅引路,没有资料可查,那就到全国各地去看,请教相关领域专家。那段时间,叶恒棣带领团队到处走访,调研,并形成了一份沉甸甸的“筛子数据库”,这为新技术的成功研发并稳定投运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第一代振动筛在攀钢应用出现问题并成功解决,再到迭代升级后的振动筛在武钢一举成功,经过不断努力,叶恒棣不负所托,成功研发出了中冶长天历史上首个专利技术——“三轴驱动椭圆等厚振动筛”。往后的十年里,这项装备技术被整个钢铁冶金烧结行业广泛应用,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85%以上,并荣获“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振动机械理论和装备技术的进步。
作为一名朴素的科研人,叶恒棣始终聚焦行业前沿,保持热爱、孜孜以求,他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攻克钢铁冶金烧结流程产生的多污染物烟气治理并实现资源化利用的难题。
“原来的钢铁厂有很多烟囱,烟囱上面都是浓烟滚滚。”叶恒棣回忆起早期钢厂生产的场景时说。据了解,烧结烟气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噁英等,不仅污染环境,甚至会影响钢厂周边居民的生活。
钢铁工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011年,中冶长天联合清华大学、宝钢、湘钢成功申报了国家863课题,专攻“工业炉窑烟气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期间,叶恒棣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项目一线埋头苦干,为该研究积累了宝贵数据和经验。
攻克难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叶恒棣也曾遭遇过职业生涯里极大的考验。当时,宝钢正启动湛江钢铁新基地的建设,针对烧结烟气的治理难题,宝钢湛江钢铁在全面考察后,决定采用中冶长天自主研发的活性炭法多污染物烟气净化技术来进行集中治理。
消息一出,便引发了行业巨大争议,很多人并不看好这项技术,甚至有专家专门写信给宝钢,直言用这个技术是错误的决定。这对中冶长天形成了巨大压力。
面对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和挑战,叶恒棣带领团队在宝钢湛江钢铁项目现场连续工作数月,不断优化设计和设备性能,确保万无一失。
2015年,叶恒棣团队迎来了宝钢湛江钢铁项目投产的关键时刻。然而,天公不作美,台风“彩虹”突然袭击了湛江,项目现场一片狼藉,许多厂房垮了,建筑倒了,建设全部停摆。叶恒棣心急如焚,生怕这个饱含着各方心血、承载着各方希望的项目因为台风突袭而不复存在。
一边是怒吼着的台风,一边是苦心钻研十余年的成果,叶恒棣坐不住了,毅然决然地带领团队赶赴项目现场。“我们开着车,每开一段距离,就得下车清理路障,再开一段,又得清理。”叶恒棣回忆道。
“到达现场后,活性炭法多污染物烟气净化装置居然安然无恙!”回忆至此,叶恒棣眼里放光,语气也十分感慨。台风过后,经过连续几个月的稳定运行和性能考核证明,这套装置成功完成调试,各项排放指标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实验的成功,证明了中冶长天的技术够硬,也证明了宝钢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如今,这一先进技术及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宝钢本部、安钢、武钢、永洋等钢铁公司,并被列入工信部发布的“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位列大气防治类首位,同时还被推介为我国钢铁超低排放的首选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
“技术成功应用后,我们又把精力放在了复杂固废治理及资源循环利用上。”谈及此处,叶恒棣拿起一本厚重的资料,分享了他的第三件“大事”。
叶恒棣提到,冶金流程产生的复杂固废包括有机、高锌、高盐固废等,其富含的有价元素丰富,但毒害元素复杂,资源循环利用面临重大技术瓶颈。科研征途,永无止境。叶恒棣责无旁贷,再次冲锋,带领团队投入新的研究。经过不断地研究和试验,叶恒棣提出了耦合冶金质能流的组分定向分离循环利用的理论观点,开发了调控复杂固废中多介质反应界面特征,强化质能传递的高效组分分离技术方法。
再次谈到手上的厚重资料,叶恒棣说:“这汇总了我和团队这些年的研究成果,这本书将在今年5月正式出版。目前,该书正进行最后的修订工作。”
面对钢铁工业的未来发展,叶恒棣充满信心,他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双碳’战略的推进,钢铁工业将实现从长流程向短流程的转型。乘着‘双碳’的东风,我计划推动钢铁冶金由目前的围绕铁素流的‘碳-氧’向‘氢-碳-氧’体系转变,并通过研究与实践,形成具有我国自身特色且具有竞争力的低碳绿色冶金技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