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宝武中央研究院:钢铁“技术发动机”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

作者:1180发布时间:2024-03-27
作为全球最大钢铁集团中国宝武旗下的“技术创新发动机”,宝武中央研究院正在尝试用新的研发模式,打通产品和行业用户之间“最后一公里”,将科技创新的价值更顺畅传递到市场端,让钢铁应用的高端化带动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跟不上的用户”驱动研发变革
 

上海北外滩的黄浦江畔,一座超高层建筑正在建设,未来有望成为“浦西天际线”中最耸立的高峰。它不仅挺拔,而且因为使用宝钢的高性能钢材,预计整体上会较传统钢结构建筑减少20%的用钢量。
 

建筑行业一直是钢铁材料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不过在国内,高性能钢材却推广缓慢。根据中国宝武2022年的调研,市场上86%的钢结构依然在使用Q235/Q355等低级别钢材;广义的建筑领域,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比如,95%的钢板钢管桩和公路护栏使用低级别钢材,脚手架更是几乎100%使用低端钢材。
 

不只建筑行业,整个量大面广的基础产业领域,钢材应用几十年停滞不前。研究发现,如果将Q235钢材“提档”至Q420,同一个建筑,至少可少用钢15%、减排二氧化碳10%。目前全国年钢材消费约10亿吨,如果其中一半的材料实现升级换代,每年能少用7500万吨钢,少排1.5亿吨碳,并降低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由此,借助基础产业用钢高端化,释放巨大的经济、环境以及安全价值,对中国宝武来说,不仅事关钢铁主业发展,更是国资央企的责任担当。
 

高性能钢的应用不是简单的技术供给问题。实际上,国内钢铁工业发展迅速,不断研发并生产出具有优异性能表现的新产品。宝武中央研究院研发的高强度桥梁缆索用材,最高强度2100MPa,并成功应用在主跨超过1666米的伶仃洋大桥;研究院和马钢推出的高标准轨道交通用钢,2023年助力我国高铁创下453公里/小时的试验运行纪录;针对汽车领域研发的1800MPa高强钢和工程机械领域研发的1300MPa级高强钢、2000MPa级耐磨钢,打破国外垄断,有力支撑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中国钢铁工业经过多年发展早已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但在许多行业领域,应用并没有与钢铁工业一起进步,而之所以会产生“跟不上”的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用户不了解高端钢的性能与加工要求,同时设计方也拿不出匹配的设计方案。
 

针对这些短板,宝武中央研究院启动一系列研发变革,希望更好打通从研发到应用的创新路径,强化创新驱动作用,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研究院,助力宝武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奠定基础。
 

“新中心”牵动一张协同创新网
 

作为中国宝武的“技术创新发动机”,宝武中央研究院在低碳冶金、数智技术、钢铁及新材料等领域拥有很强的研发实力,取得很多创新型成果。而在加强源头创新能力的同时,他们现在也将推动研发管理创新,实现产业用钢高端化作为核心工作之一,标志性举措就是在研究院内设立“综合材料解决方案中心”,以研发创新支持用户“想用、会用”高端材料。
 

本质上,综合材料解决方案中心是中国宝武加快将研发体系从“产品导向”转型到“解决方案导向”的核心载体,是钢铁行业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过去,宝武中央研究院的研发架构是按钢铁产品形态设计的,冷轧、热轧、厚板、长材等都有各自的研究所,并且与集团旗下相应的钢厂对应,形成“一所对一厂”格局。这一格局虽然有利于新产品的生产转化和质量提升,但在当下以用户为中心、强调快速响应的市场趋势下,也呈现出一定局限性。
 

钢铁行业虽然看起来很“重”,但同样需要也完全可以做到面向市场、针对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综合材料解决方案中心,就是这一战略思维转型下的结果。综合材料解决方案中心旗下设置一系列分中心——建筑、交通运输、桥梁、能源、海工和船舶……显然,从这一设置可以看出,其工作面向的是行业,而不再是钢铁产品。而整个综合材料解决方案中心的核心任务也不是“自内而外”地研究技术,而是研究客户,通过对行业特点、痛点、趋势的洞察,以用户发展需求为核心,为其提供多维度的研发和技术支持。
 

比如在建筑领域,宝武中央研究院就通过综合材料解决方案中心,仔细梳理各个细分用户的特征,努力摆脱钢铁“同质化应用”的惯性。随着越来越了解应用端对性能、价格、耐用性、可靠性等的要求,研发人员对症下药,最终提交给用户的不是单一的钢铁产品,更是一整套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具体场景专门适配开发的高性能材料的加工、焊接、涂装乃至维护工艺,这就使钢铁企业内部的研发体系实现对下游全产业链及“选材、加工、使用”全生命周期的贯穿。
 

外部产业链要“贯穿”,内部协同就必须跨界。随着综合材料解决方案中心的设立,过去不同研发团队各自作战、“一所对一厂”的局限性被突破,具体的产品研究所、营销团队、制造基地等,在中心的牵引下编织成为跨领域、跨基地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全新的工作流程,以最大程度实现创新资源无缝对接。
 

围绕“创新生态”触发更多变革
 

如果说传统钢铁行业的研发体系是“内向型”,侧重于面向一线解决生产环节的问题,那么,宝武中央研究院的改革则是要打造“外向型”,面向市场并以业务驱动的创新生态。设立一个新的部门,实际上是更多机制创新的触发点。
 

为实现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在决策上,宝武中央研究院大幅增强内部“扁平化”,通过减少层级优化效率;在架构上,推动“矩阵式管理”,形成以任务为导向的跨部门一体化团队;在工作内容上,除了开发技术和产品外,还针对细分行业,打造专门的产品品牌集群。
 

以北外滩超高层建筑应用为例,宝武中央研究院通过综合材料解决方案中心,不仅在事前与业主紧密沟通,还与设计企业、总包方以及构件制造企业对接,帮助对方了解高性能精品钢材,优化方案设计,开发相应的制造、加工、焊接工艺。针对钢结构领域缺乏高强度钢材设计、制造和安装标准的问题,他们甚至会同有关方面,推动相关标准研发,补齐制度层面的短板。
 

自从3年多前综合材料解决方案中心设立以来,宝武中央研究院通过研发变革,打造了数百个行业综合解决方案,形成数百件发明专利,助力集团旗下企业在建筑、桥梁、交通、物流、能源等领域的50多个子行业实现高性能钢材的首度供货。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从未接触过高端钢材的用户不仅因此实现了产品升级,甚至还少花了钱,因为考虑到高端钢的价格和用量,其综合成本更低。
 

当然,推动钢铁材料的应用创新,靠一己之力远远不够。宝武中央研究院目前正在与外部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一起,共同打造一个面向全球的“自主引领、开放协同”创新体系。中国宝武充分发挥新型低碳冶金现代产业链链长的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共同发展,这种开放、共享、互利的理念,也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示范。
 

“创新驱动”不等于“技术导向”,不能盲目追求技术指标的先进性,而是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这是不久前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望明在研究院调研座谈时对创新内涵所作的剖析。事实上,这正是宝武中央研究院过去一段时间推动研发模式改革的方向。随着技术创新能力与价值创造能力的不断整合与协同,中国宝武将继续打造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从而为赢得未来构筑更强大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