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中塞合奏“钢铁交响曲”

作者:1180发布时间:2024-05-10
   4月29日,在多瑙河河畔的斯梅戴雷沃市,中国河​集团斯梅戴雷沃钢厂塞尔维亚籍职工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中国来信”。信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他们为中塞友谊作出新贡献。连日来,这封信在钢厂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正在共同奏响中塞“钢铁合作交响曲”的两国职工备受鼓舞,纷纷表示将热情投身钢厂运营和发展,为续写中塞“铁杆”友谊新篇章作出贡献。

  “钢厂起死回生是个成功典范”
 

  斯梅戴雷沃钢厂成立于1913年,曾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进入新世纪后,因竞争加剧、经营不善等原因,连年亏损,几经转手,濒临破产。
 

  2016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河钢集团收购陷入经营困境的斯梅戴雷沃钢厂,成立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以下简称“河钢塞钢”),在不到半年时间就让亏损长达7年的钢厂扭亏为盈,5000多名职工的工作岗位得到保障、数千家庭获得了平静幸福生活,谱写了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塞合作的佳话。

  “第一次来到这里,钢厂的情况让我很吃惊。”2017年,河钢股份营销中心出口部副部长、时任河钢塞钢市场部部长高峰作为中方管理团队成员抵塞工作时,面对的是“管理相对涣散,技术人员流失,20世纪70年代设备”的钢厂。
 

  为了使这座百年钢厂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河钢集团对钢厂的生产、设备、管理状况进行了详细摸底和规划,“尽管压力很大,但‘言必信,行必果’,必须把钢厂救活”。高峰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接手钢厂后,河钢集团首先将其纳入集团全球采购平台,保障多元化、低成本、稳定的原料供应。同时,引入国内的管理理念和专有技术,完成项目升级改造,迅速增加产量。最后再利用集团的全球营销网络,将产品销往全球。
 

  “新的设备、新的高炉煤气柜……短短几年时间里,我们成为欧洲地区最棒的钢厂之一。”河钢塞钢首席运营官瓦拉丹·米哈伊洛维奇自1993年大学毕业便进入钢厂工作,他见证了钢厂的蜕变重生。“中国企业的到来,为钢厂带来了面向世界的技术、管理、市场等全球化资源,让钢厂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有力的支撑和动力。”
 

  运营8年来,河钢塞钢营收超过60亿欧元,连续4年蝉联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目前,河钢塞钢的产值、技术指标等都达到钢厂成立110多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正在不断绽放新的发展活力。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曾表示:“斯梅戴雷沃钢厂起死回生是个成功的典范。它有力地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塞尔维亚带来的是就业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
 

  “钢厂原有职工一个都不少”
 

  河钢塞钢是我国在海外收购的首个全流程钢铁企业。“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高峰回忆说,斯梅戴雷沃钢厂原有5000多名员工,最初他们大多对中企的收购持观望态度,“他们一方面希望钢厂变好,但也会怀疑中国企业能否带领钢厂变好,毕竟钢厂此前几经转手,失败过很多次了”。
 

  为此,河钢集团创新提出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三个本地化”海外经营策略。高峰说,收购之初,公司就向5000多名员工作出“钢厂原有职工一个都不少”的郑重承诺。同时,集团把钢厂创造的经济效益主要用于企业扩大再发展、生产设施再完善、员工待遇再提高,在经营管理中也充分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与当地员工和社会真正融为一体。
 

  “要相信当地员工,他们能用20世纪70年代的设备生产0.14毫米厚的冷轧板材,说明这个钢厂有很大的人才优势。中方团队只有9个人,日常生产经营都依靠我们当地的5000多名员工。”高峰说。
 

  在经营过程中,理念转变需要过程,中西方的观念冲突也在逐渐化解。“运营遇到问题时,我们就秉承一条原则:彼此尊重,谁对听谁的,没有国籍肤色差别。”高峰说,随着钢厂扭亏为盈,当地员工“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他们变得干劲儿十足,工作氛围也变好了。
 

  “中国伙伴给钢厂带来了钢铁生产新技术,带来了更长远的规划、更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和更成熟的发展理念。”瓦拉丹·米哈伊洛维奇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中塞员工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文化和心态,大家在工作之中相互合作,齐心协力,先从小事做起,逐步开始推进计划,创造了一种协同效应,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团队。在生产上不断创造新纪录,使钢厂成为欧洲具备强竞争力和高认可度的公司。
 

  瓦拉丹·米哈伊洛维奇说,钢厂发展越来越好,“所有人都很高兴,出色的业绩激励着大家持续努力工作,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我对现在的运营情况感到满意,也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经过8年建设,河钢塞钢项目已成为中国在中东欧的一张“金色名片”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明表示,无论是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环城路,还是萨瓦河特大桥、斯梅代雷沃钢厂等中塞合作项目都极大便利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带动了就业、贸易和投资,为塞尔维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一座钢厂幸福一座城”
 

  钢厂兴,城市兴。河钢塞钢的重生,也为斯梅戴雷沃市带来了繁荣和发展。斯梅戴雷沃市有10万多人口,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的工作与钢厂有关。“因为钢厂的成功,整个城市都在发生积极变化,到处充满活力。”瓦拉丹·米哈伊洛维奇对记者表示,钢厂的良好发展,意味着更多的工作岗位、更稳定的工作、更好的收入待遇。
 

  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河钢塞钢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不仅实现了5000多名员工的稳定就业,每年还为当地提供200个新就业岗位,钢厂供货商间接提供的1.6万多个就业岗位也有了稳定保障。8年来,斯梅戴雷沃市的失业率从18%降到了6%,新生儿出生率位列塞尔维亚第一。与此同时,钢厂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累计投入超过200万欧元,用于当地道路修建、捐资助学、村庄供水等,真正实现了“一座钢厂幸福一座城”。
 

  过去钢厂经营不善时,很难招到大学生。现在,很多塞尔维亚大学生希望能进入钢厂工作。高峰说:“在这里工作的经历会让他们变得很抢手,不仅能学到技术和管理经验,还有机会到中国参加培训,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提升帮助特别大。”
 

  2023年,瓦拉丹·米哈伊洛维奇作为河钢塞钢节能减排绿色技术研发团队代表,再一次来到中国参加河钢集团2023年科技创新大会,也参观了河钢集团的其他钢厂。“我看到了中国快速发展的场景,这里的一切都令人印象深刻。希望有机会还能到中国学习、旅行。”
 

  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河钢塞钢以建设“欧洲领先的绿色节能现代化工厂”为目标,输入河钢20多项行业领先的钢铁制造、绿色环保、能源利用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相继建设实施热轧粗轧机、高炉热风炉、热轧加热炉等100多项技改项目和高炉煤气柜、新烧结厂等新建项目,积极推动中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推进技术改造、设备升级,既是增加钢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为了实现更加绿色低碳更可持续发展。”高峰表示,相信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蓝图下,河钢塞钢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广,未来会更美好,也会继续为浇筑中塞“铁杆”友谊做钢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