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大起大落之后,产能过剩成为钢铁行业的“生死坎”

作者:24发布时间:2024-05-22

   钢铁,曾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和政策双重利好下,钢铁业一路高歌猛进。2000年,我国粗钢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高速发展的背后,危机也在不断积累。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让这个行业失去了昔日的荣光。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在20余家上市钢铁企业中,有半数左右处于亏损状态。钢铁行业内部的分化趋势愈发明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也即钢铁行业整体利润总额为-213.6亿,巨亏了两百亿以上。在此之前,本钢板材在2023年年报中提到,全球钢铁市场低迷,钢铁行业运行环境严峻,行业水平持续走低,总体呈现“供给弹性大,需求恢复慢”的发展形势。

        有意思的是,即便“运行环境严峻”、“需求恢复慢”,本钢板材仍然在扩张产量,2023年生铁产量1041.2万吨,同比增加40.92万吨,打破历史纪录。这并不是个例,即使整个行业身处“寒冬”,产量也仍然“大干快上”、“你追我赶”。

        早些年有研究机构曾做过专题研究,钢铁行业为什么在产能过剩的环境下,仍然会逆周期性地扩张产能?核心原因在于高炉一旦停产,再启动嫩度大、成本高,缩减产能不仅影响领导的政绩,也不是那么经济;因此上规模的钢厂都会选择进一步扩加大产能,寄希望于扩张后的规模效应带动单位生产成本下降,相比同行有更大的成本优势,“少亏就是赢”。

        其实说到底就是卷嘛,与其被动等死不如搏一把,要么熬死自己、要么卷死同行。在过去的这一年,这种逆周期性扩张产能,可不止存在于钢铁行业里。

        比如生猪,去年猪肉价格节节败退,行业亏损一片,几大猪场不亏个几十亿都不好意思出来说话——那说明没上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市的五大猪场,你看谁家杀母猪了?这也直接导致过去形成“猪周期”的背景逻辑发生了变化,业界都在猜测会不会再无“猪周期”。

        在中钢协2024年一季度信息发布会上,中钢协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介绍称,一季度粗钢产量同比小幅下降,但受下游有效需求不足及春节后需求启动延缓等影响,粗钢表观消费量降幅大于产量降幅,供需矛盾突出,钢材价格持续下行,叠加铁矿石原料价格易涨难跌的影响,企业利润明显下降,钢铁行业运行呈现出高产量、高成本、高库存、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三高三低”局面。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3月,全国生铁、粗钢产量分别为 2.13亿吨和2.57亿吨,同比下降2.9%和1.9%,而全国钢材产量3.36 亿吨,同比上涨4.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亏损213.6 亿元,同比增亏165.2亿元,是规模以上工业仅有的三个亏损行业之一,且亏损额居首位。

        另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钢协”)数据,9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在今年1—3月份累计实现利润87.08亿元,同比减少80.10亿元,下降47.91%;累计亏损企业达47户,亏损面为51.65%,同比增加7户;累计亏损104.56亿元,同比增加33.30亿元,增亏46.73%。

        有人将钢铁业的困境归咎于经济下行和市场需求疲软。诚然,作为强周期行业,钢铁业对宏观经济的依赖性极强。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要从行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说起。

        首先,产能过剩问题始终难以根本缓解。

        尽管国家多次提出“去产能”目标,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并未严格执行。一些僵尸企业借机“死灰复燃”,淘汰的落后产能重新投入使用。同时,一些钢企盲目扩张,导致新增产能居高不下。供需失衡,必然引发恶性竞争。

        其次,同质化竞争也愈演愈烈。

        部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小富即安,长期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同质化的市场,只能靠压价手段去抢占份额,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这也埋下了本轮危机的伏笔。

        此外,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居高不下,也让钢企雪上加霜。

        据测算,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每上涨10%,钢铁业成本就增加7%左右。而这些关键要素,很多都掌握在国外巨头手中。价格波动风险,最终都转嫁到了钢企身上。

        那么,破解钢铁业困局,出路究竟在哪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重中之重。要严控新增产能,坚决遏制“地条钢”死灰复燃。同时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引导落后产能加快退出,为优质产能腾挪空间。只有产能结构优化了,行业良性竞争的土壤才能培育出来。

        钢铁行业的寒冬,绝非一时之寒。破局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唯有“除旧布新、转型升级、猛药去疴”,这个行业才能重现昔日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