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作为能耗大户的钢铁行业面临着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局面。
从全球看,钢铁行业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7%;同时,我国钢铁产量大、能耗与碳排占比大,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大。目前,我国钢铁生产能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耗量11%;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15%左右,在所有工业中居于首位。
与此同时,近日,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工作目标,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用能设备等重点领域和行业部署了节能降碳十大行动,特别是对正在全面推进能效提升工作的钢铁行业更为重要,将有力推动全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工作,促进行业绿色转型。
因此,发展新能源+储能,是促进钢铁行业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钢铁等传统产业突破资源环境约束,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在全面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钢铁行业和新能源、储能行业深度融合,大力促进新能源、储能规模化应用,推动钢铁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中,江苏走在了全国前列。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江苏“钢铁+储能”走红
6月6日,科大智能携手常州优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常州东方特钢有限公司打造的30.09MW/60.18MWh储能电站项目开工仪式,在东方特钢园区内顺利举行!
据悉,该储能电站总投资额超过7000万元,核心采用了国内先进且具有高度安全性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
该项目采用组串式储能架构可实现“一簇一管理”,每个电池簇由独立的PCS、BMS、控制器来管理,实现各簇满充满放。同时,通过优化独立控制充放电的策略,提升了系统的整体在线率,储能系统每年将大幅降低企业高额的购电成本,实现降本与降碳双重价值。
对于立志打造“新能源之都”的常州来说,“储能”方面,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居全国首位。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就有4家布局在常州。同时空气压缩储能、氢能利用等新型储能走在全国前列。
4月,中国华能首个大型用户侧储能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据悉,该项目在2023年12月由十一科技以单价1.157元/Wh获得项目EPC中标。
华能龙腾特钢20MW/40MWh用户侧储能项目共投运8套2.5MW/5MWh阳光电源PowerTitan2.0液冷储能系统。这是国内首座采用“交直流一体”设计的储能电站,系统效率高于传统储能2%-3%,标志着“AC存储”时代的正式到来。
项目率先实现“光伏+储能+售电”一体化建设模式,预计年发电1857万千瓦时,通过“低谷充电、高峰放电”模式,每日两充两放,大幅降低钢厂高额的购电成本,实现降本与降碳双重价值,电站经济效益预估达6647万元。
无独有偶,在去年5月,江苏长强钢铁公司用户侧25.2MW/243.3MWh储能电站顺利投运。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2.24亿元,占地11亩,建设期6个月,合同运营期限15年。采用“削峰填谷”“一充一放”运营模式以及“谷时储电、峰时放电”的充放策略,投运后预计每天充电量为19.7万度电,放电量为16.3万度电,年放电量约5720万度电,基本实现用户全额消纳,可有效实现电网“削峰填谷”,缓解用电高峰供电压力。
该项目由国家电投集团浙江电力有限公司、江苏长强钢铁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综合能源公司共同建设,不仅是华东区域提供多种服务的大型储能电站,更是国内用户侧单体最大的铅碳电池储能项目示范基地。
投运后,不仅每年可为长强钢铁节约近471万元的用电成本,大幅度助力公司降本增效,进一步加速公司绿色低碳转型步伐,还可实现“削峰填谷”,在用电高峰时有效缓解国家电网运行负荷。
发挥储能战略作用,专家建言献策
新型储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日益成为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未来前景可期。要大力支持新型储能企业与钢铁企业开展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肖邦国曾在会议上表示,我国钢铁行业储能应用场景日渐丰富,应积极拥抱融入新型能源体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工艺系统与能源系统重构势在必行;应通过提升绿色能源生产及在钢铁行业中的消费比重,实现能源行业与钢铁行业耦合发展、协同降碳。
用户侧储能领先 多项政策支持
近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印发〈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的通知》发布,文件指出,鼓励在电网、电源及用户侧配置新型储能,支持多元化新型储能技术应用推广。
此外,江苏省发改委发布《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启动2024年迎峰度夏需求响应申报工作的通知》,正式开启2024年需求响应申报工作。鼓励电力用户、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运营商将工业可中断负荷、楼宇空调、充电桩、用户侧储能、数据中心等已具备实时需求响应能力的负荷资源,积极申报参与实时需求响应。
另外,对于钢铁、水泥等高载能用户,通知规定,应做到应纳尽纳、应报尽报。
6月19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发布新版《江苏省电力需求响应实施细则》。新版细则新增了虚拟电厂运营商等新兴市场主体。
通过竞价形成的度电补贴标准最高限价(含响应速度系数)如下表所示,划分为5个等级:
资料显示,钢铁行业耗电约占全国总用电的10%左右,占工业用电量的15%左右,电力成本占钢铁企业生产成本10%。为减少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电费支出压力,“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在用户侧的紧密结合,成为工业企业用能的“黄金搭档”。
未来,随着光储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光储走向深度融合,再加上虚拟电厂的广泛应用,储能应用场景逐渐多元化,收益模式多样化,储能将为高耗能行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