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中国钢铁业来说,将是一次空前的考验。随着美国重新征收中国钢材和欧盟的二氧化碳税,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在此期间,国内钢铁市场价格大跌,多家大型钢铁企业纷纷倒闭。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引发了广泛的担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钢铁价格的下跌?美国对中国钢铁工业的打压真的有这么大吗?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中国钢铁行业所面对的现实困境吧。
有"工业脊梁"之称的钢铁业,近来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困难时期。美国"加征"对中国钢材的关税将在2024年上调至25%。这个消息就像是一枚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国内的钢铁行业。
然而,不要急于将责任推到美国大哥身上。正如美国人热衷于激怒他人一样,中国钢铁行业在美国的市场并不大。
我国钢铁工业的名牌产品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的。比如一楼的小卖部,主要顾客都是街坊邻居,不管美国人有没有买,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坦率地说,这是我们自身的"内在力量"造成的。
近几年来,我国实施了一项"绿色改革"计划。钢厂花了很多钱来满足规则。结果就是客流量不增反增,成本节节攀升,利润率不断下降。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房地产市场。众所周知,这几年房地产市场并不景气。这对于整个钢铁行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就像是自家小店的常客突然不在了,生意自然也就不好做了。
在新旧标准之间替换的"坑"也是存在的。旧标准将在9月25日被废止。有些厂商为了甩货,不惜打"折扣战"。这样的折扣让市场变得更糟。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会问,为什么大型钢厂不减少产量?
这件事关系重大。首先,钢铁企业不可能简单的倒闭。高炉停炉后重启是一项耗资巨大的技术性工作。其次,要给工人们发工资,不然他们怎么养活家人?
结果怎么样?这就形成了产能过剩、价格下降、钢铁企业不敢轻易停产的恶性循环。最后的循环是:价格下跌,成本没有下降,钢厂很快就亏损了。
例如,唐山钢铁厂,每吨钢材含税成本为3335元,而卖出的价格仅为3120元。这也太浪费了吧?难怪今年七月底,全国38家钢厂宣布停产检修,现在已有将近30家钢厂停产。
在这样的形势下,很多大型钢铁企业已经无法生存。东凌集团你知道吧?是中国最大的钢材供应商。还有戴国芳这位"钢铁大王",这几个曾经在钢铁行业叱咤风云的人物,现在也都难逃破产的下场。
更令人担心的是,全国建筑钢材价格从7月起跌至3000元/吨,创2017年以来最低水平。新疆地区的螺纹钢现货价格更是跌到了2980元/吨,已经和大白菜差不多了。
2024年,钢铁市场上突然刮起了一阵风暴,曾经被称为"行业脊梁"的钢铁行业正面临危机。从美国加征关税,到国内市场低迷,再到数家钢铁巨头倒闭,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危机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为什么一度强势的钢铁工业这么快就陷入了困境?这其中又有什么隐情?
谈到中国钢铁行业的盛衰,就不能不提到"产能过剩"这一词。十年前,这个词已经见诸报端,但是几乎没有人认为它会成为压垮这个行业的“救命稻草”。
纵观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史,就是近代工业发展史的浓缩。从1950年代"大炼钢铁",到改革开放,再到近年的转型与现代化,每一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不过,随着经济增速放缓,环境保护压力加大,这一曾经的"香饽饽"已经开始显现疲态。
2024年5月,美国宣布增加中国钢材进口关税,给已经承受巨大压力的钢铁业带来了更大的冲击。或许有人会问,对于中国的钢铁产业来说,美国市场真的如此重要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有数据显示,中国向美国出口的钢材仅占总出口量的很小一部分,所以美国的这一举动与其说是一次实质上的打击,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姿态。
全国范围内的钢铁工业陷入低谷,国内市场继续下滑。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直接导致了钢铁需求的急剧下降。与此同时,新能源和高端制造业等新兴工业的兴起,对钢铁的需求却比传统工业低得多。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产能过剩,却又不敢贸然减产的尴尬局面。
担心减产有什么用?这其中涉及到很多问题。首先,当钢厂关闭后,重新投入生产所需的费用将会很高。其次,大量的下岗将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另外,地方政府也不愿看到钢厂倒闭,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税收。因此,明知产能过剩,但仍要继续生产,“自觉不作为”最终导致了激烈的市场竞争。
2024年七月,业内突然传来一则噩耗:号称“中国钢材销售冠军”的东凌集团,宣布破产。紧接着,"钢铁大王"戴国芳的公司也接到了相同的消息,那就是他的公司。这几家曾经叱咤风云的钢铁巨头纷纷落马,无疑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警示。
有意思的是,当这些国家的钢铁巨头相继倒下的时候,国际钢铁市场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像印度和越南这样的新兴钢铁生产国,由于其低廉的生产成本和灵活的市场战略,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意味着,中国钢铁行业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它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面对这种严峻的局面,国内的钢铁企业都在积极地进行转型.一些公司开始制造高端钢材,例如汽车和海洋工程用钢材;一些企业把目光投向海外,期望借助"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开拓新市场;也有一些公司开始尝试“钢铁+互联网”这一新型模式,以期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但是,转变的道路并不平坦。钢铁高端产品的研发投入巨大,许多钢铁企业已"吃老本";虽然海外市场很有吸引力,但是其中的政治风险与文化差异不容忽视;就数字化转型而言,许多传统钢铁企业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从人才上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