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日两大钢铁巨擘“分家”的消息,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宝山钢铁放出消息称,将出资17.58亿元人民币,从日本制铁手中收购宝日汽车板公司剩余50%的股权。收购完成后,宝日汽车板将会从一家中日合资企业,变成宝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有分析人士指出,日铁放弃合资,是日本制造业没落的缩影。随着钢铁产业的壮大,合资双方的地位发生了逆转,宝钢不再需要仰仗日铁的技术,日铁逐渐丢失中国市场份额,两者的关系也从合作变成了竞争,最终只能分道扬镳,各自安好。
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钢企那都是抢着跟日企合作。国内大型钢铁厂,几乎都从日铁引进过设备。只因当时的日本,有着全球最先进的钢材锻造和冶炼技术,连老美都要礼让三分。
更有传言称,日铁冶炼技术世界第一,宝钢落后其20年。而如今宝钢与日铁从合资到分家,也刚好过去了20年时间。
那么,在20年后的今天,中国钢铁缘何能在日本面前扬眉吐气?
一、中国钢铁产业起步比日本晚,实力差距悬殊
作为工业的脊梁,钢铁和电力一样,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准。但由于旧中国是农业国,工业起步慢,底子差,所以这一指标一直落后于日本。
具体落后多少呢?举个例子,1943年,日本人均耗钢量是100千克,而同一时期中国的人均耗钢量仅有1.8千克,八路军身上背的大砍刀差不多就这么重。
这么点钢材,几把菜刀就用完了,更别提抗战急需的各种长枪短炮了。直到2000年,中国的人均耗钢量才达到日本1943年的水平,中间存在多少年的代差可想而知。
抗战之所以如此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旧中国工业不行,钢铁产量太少,落后就会被吊打。除此之外,当时的中国不仅工业落后,还处处被日资拿捏。其中,日企对钢铁工业的渗透尤为严重。在七七事变之前,关内90%的铁矿和95%的钢铁被日资控股。以至于日本打进来的时候,这些钢厂要么撤资,要么被日军接管,导致国统区的钢铁产量严重下降至不足一万吨。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国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都尽量不跟日本合资的原因。毕竟日本的野心一直都在,值得我们防范,不能掉以轻心,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安心。
而中国的钢铁工业真正摆脱外资走向独立自主,是在建国前夕的时候。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辽宁鞍山解放,鞍山制铁所与昭和制钢所被和平接收。可历经多年的战乱,彼时的厂区内外已经是杂草丛生、一片狼藉。抗战刚结束那会儿,钢铁厂还遭到过苏联红军的搜刮,各种值钱的家当都被当成战利品拆掉运走了。等到我军接手时,生产功能已全面瘫痪,只剩下几个老旧设备孤零零地躺在那里。
所幸的是,漫山遍野的优质铁矿还没有被小日子和苏联霍霍完。
中央迅速意识到鞍山发展钢铁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于是便下达了“尽快恢复生产”的指示,势必要在这片废墟上建起新中国第一座钢铁生产基地。
可一位在钢厂留用的日本专家得知此事后,却嘲笑中国没钱没技术,鞍山只能用来种高粱。在他看来,发展钢铁产业,可不是资源够多就行的。日本侵略者经营鞍山制铁所二十余年,外有德国的设备加持,都没能把当地的钢铁产量提上来。
新中国一穷二白,一不被美国承认,二没有与日本建交,外援无路、内力又空虚,想让毁于兵燹的鞍山钢厂恢复生产,这不是自不量力吗?
但是,中国接下来却用实际行动让日本专家永远闭上了臭嘴。
1949年4月25日,鞍钢炼出了全国第一炉钢水;1949年7月9日,鞍钢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宣布正式复工,并赶在建国大典之前,让炼钢厂的三座高炉冒起了浓烟,凭实力打脸日本专家。从那以后,中国钢铁专治各种不服。
1957年,全国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建国之初增长了30多倍,结束了新中国“有铁无钢”的历史;1958年,中国钢铁产量达到1070万吨。
1978年,粗钢产量已经超过3000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比重达到4%,位居世界第5位。这说明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克服了种种干扰和破坏,产量保持着稳步增长。
二、从以日为师到超越日本
然而,随着时间步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钢铁工业的种种问题,就逐渐暴露了出来。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四个字——“大而不强”。
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突破1亿吨,稳坐世界第一。可奇怪的是,我们每年还要花高价钱从国外进口钢材。原来,需要进口的是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而产量第一的却是低端钢材。一边是国人自己生产的粗钢库存积压,卖不出去;一边是国外进口的特种钢不仅卖得贵,还供不应求。
中国钢铁工业陷入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究其原因,一是生产特种钢的技术长期被日本垄断,二是中国钢厂老旧的设备和落后的工艺,已经无法满足特种钢材的生产需求。
中国的炼钢设备和成套技术主要师承苏联,但苏联早在1960年就停止了对华援助,再加上美西方封锁的缘故,导致中国一直接触不到特种钢材的生产技术,只能在苏联的基础上原地踏步。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提出的解决方案有二,一是推动钢铁出海,通过援建亚非拉国家,投资基建项目,为中国钢材开拓海外市场。
这一点日本也在搞,像日本政府为了帮助日企打开国际市场,在90年代援建了很多东南亚国家,为了保障能源供应,还曾与沙特、伊朗合作。
而只要是基建,无论是盖房子还是修铁路,都会消耗大量的钢铁,这样便能起到化解过剩产能的作用。
二是与日本合资,引进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补足短板。
可鬼精狡猾的日本厂商,又凭什么要跟中国合资呢?就凭中国的汽车市场。
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市场一片繁荣。日本车企想要分得一杯羹,就得以合资的形式进军中国市场,像东风本田和长安马自达就是这么来的。与此同时,随着日系车风靡全国,国内对冷轧钢板和热镀锌钢板等汽车用钢的需求,也在大幅上升。这些需求,以中国钢企当时的生产能力是供应不上的,大量进口又不划算,于是就有人提出,不如效仿合资车的模式,在中国搞一个中日合资的钢厂,由日本提供技术,在中国本土生产,供应日本在华车企,因此就有了宝钢-日铁汽车板公司。
在这场合作中,日企收获了市场,中企得到了技术,双方都受益匪浅,但长此以往,竞争也不可避免。
首先,宝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宝钢技术受制于日本。相反,宝钢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再创新的方式,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技术优势,实现了对日铁的超越,造出了性价比更高的钢板。以至于后来不仅中国的车企找宝钢拿货,就连日本的丰田也开始为了降低成本而绕开日铁,直接购买宝钢的产品,这让日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威胁。两家合作商因此产生的隔阂,为日后的分家埋下了伏笔。
其次,中日合作,成也汽车,败也汽车。日本钢企后来退出合资的举动,其实跟日系车在中国销量下滑是呈正相关的。
2024年,随着国产汽车的崛起,日系车三巨头——丰田,本田,日产,在华销量集体大跳水,本田甚至传出了关厂的消息。日铁认为再继续这样下去也很难实现业务增长,于是接受收购,退出合资。
结语
简而言之,从本田关厂,到日铁退出合资,日本的优势产业正在被中国逐一反超,其在华企业,落败的颓势已经难以掩盖,不仅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被挤压,国际方面也受到了冲击。
反观中国的钢铁工业,却凭借着自身实力在多个方面实现了逆袭,无论是产能规模,还是技术创新,中国钢铁工业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特别是以宝钢、鞍钢等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拓展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而随着一带一路的铺开,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中国靠拢,接受中国基建,购买中国钢铁,未来,中国钢铁还将再接再厉,继续迈向新的台阶。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