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山西省加快推进煤炭绿色开发利用、非常规天然气、电力外送、现代煤化工示范、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五大基地”建设,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其中确立“到2030年建成国内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的发展目标,以有为之姿,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
现代煤化工是以煤为基,采用先进科技和工艺手段,生产替代石化产品和清洁燃料的产业,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以及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依托资源、能源、区位和技术等优势,我省近年来以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为方向,以循环经济园区为载体,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推动全省煤化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奏响了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曲。
变换万千形态,释放更多价值
在山西潞宝集团,焦化副产品粗苯经过一系列神奇的化学加工,华丽变身为尼龙6单体、尼龙6切片、尼龙纤维等精细化工产品。在这里,“炭中抽丝”有了最为直观的体现,论吨卖的煤炭、焦炭,变成了论斤卖、论克卖的精细化工材料。
在美锦华盛化工新材料公司,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生产乙二醇并联产液化天然气及高纯氢的项目,年产高纯氢气达1570吨,可满足400台公交车、570台物流车或170台重卡使用,不仅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延伸了产业链。
山西省焦化及焦化化产深加工资源丰富,焦化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达96.6%,焦化化产深加工水平全国领先。全省形成了晋东、晋中、晋北三个各具特色、差异化发展的煤化工产业集群,已认定17个化工园区,集聚了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太原理工大学、赛鼎工程等多个国内外知名的煤化工专业院所,成为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和装备制造的重要支撑力量。这些,都为现代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多元方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煤化工技术犹如“魔法棒”,让煤炭变换出万千形态的同时,释放出更多的价值。
高级费托蜡、高档润滑油基础油、高端润滑油、高密度燃料油……陈列在潞安煤基清洁能源公司产品展览室里的这些产品,无一例外都是由当地的高硫煤变化而来。潞安煤基清洁能源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的实施,使我国自主研发的煤制费托合成油蜡及相关催化剂技术实现了工业放大和产业示范,有效推动了现代煤化工关键核心技术的进步,提升了大型煤化工装备设计与制造水平,同时为山西省大型现代煤化工装置建设、运行等积累了宝贵经验。
目前,山西省现代煤化工产业已形成煤制油产能176万吨,煤(焦炉煤气)制甲醇产能768万吨,煤(焦炉煤气)制乙二醇产能120万吨,形成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的多元化产品路线,以及以煤焦油、粗苯为原料的碳基新材料产业链。氢能、甲醇等开发利用步伐加快提速,全省高纯氢产能达到3.1万吨/年,建成加氢站22座,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余辆,初步形成了“制、储、运、加、用”的全产业链条。
锚定低碳目标,铺陈亮丽底色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山西省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提质降本增效总目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与延伸产业链条为重点,加快传统煤化工产业升级改造,培育壮大现代煤化工产业,推动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今年夏天,随着纯氧气化炉成功引入氧气,生产出合格煤气送往后工段,山西天泽煤化工集团永丰公司气化升级改造项目如期建成投产。与改造前相比,能源将得到充分利用,消耗降低10%—20%,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50%;无组织污染物排放将减少90%;废水实现零排放,废气排放大幅下降。
晋南钢铁集团依托自身钢铁、焦化、化工的能源互补优势,率先构建“钢—焦—化—氢”绿色低碳全产业链。以炼钢炼焦过程的尾气作为原料,年产30万吨乙二醇和15万吨液化天然气,实现“以化固碳”。副产的氢气送至高炉进行氢能冶炼,可作为氢燃料电池重卡的能源,实现“以氢降碳”。
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山西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在朔州,中煤平朔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为我省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建设的标志性、示范性项目。该项目将充分发挥平朔矿区煤、电、化、水、新能源一体化优势,利用平朔高硫、高灰熔点原料煤,深度耦合绿电、绿氢等减碳路径,生产高端煤基烯烃新材料产品。项目开创性取消燃煤锅炉,实现燃料煤零使用,将全力推动碳减排,预计每年可从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全过程减排二氧化碳293万吨。
推广应用煤化工先进节能降碳、提质增效工艺技术装备,形成产业可持续发展新动能;高标准规划建设绿色低碳煤化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业竞争力;坚持源头控制、过程清洁和末端治理并重,加强全过程安全控制管理,提升煤化工产业环境友好度和本质安全水平……
在一项项措施的推进中,山西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愈加明显。
强化科技支撑,打造创新高地
走进襄垣经开区,这里正与国内外知名团队合作,建设国际化特色产业“园中园”;与多所高校开展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交流,推动煤焦化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为产业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双碳”行动中,煤炭的清洁化利用和煤化工产业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
为进一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提升煤化产品附加值,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省发改委、省工信厅和省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我省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初具规模,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初步形成;到2030年,全省煤化工产业发展规范有序,煤转化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能力稳步提高,煤炭与煤化工产业协同联动,转型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煤化工对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目标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建成国内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
如何协同开展清洁高效大型煤气化、煤炭分质分级利用、能源化工耦合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着力突破煤化工产业技术瓶颈?我省把着力强化相关技术创新支撑,多维度提升煤化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方法包括: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创新合作,加快煤化工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拓展科技创新融资渠道;协同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聚焦煤制高端化学品、煤制高端碳材料等领域,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等。
同时,加快打造煤化工技术成果转化高地,我省充分利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科研院所技术创新成果,支持阳泉、晋中、长治、吕梁依托开发区载体打造煤化工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承载产业化示范项目,形成研发在太原、示范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产业分工体系。
从传统到精细,从低端向高端,从单一到多元,山西煤化工产业将迸发更多活力,为能源革命注入澎湃动能。(晋帅妮)
链接
潞安煤基清洁能源公司点“煤”成“油”
10月9日,潞安煤基清洁能源公司费托合成厂生产现场,塔器耸立,管道纵横。“费托合成装置共有700多个工艺指标、300多个设备指标,原先每一个指标都需要通过人工来进行监控、调整、恢复。”费托合成厂技术主管苗建雄告诉记者。如今,在距装置500米外的中控室内,操作人员凭借智能控制系统便能实时调整工艺与设备指标,并对机泵电机频率进行智能匹配,达到最优运行状态。
费托合成是以合成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和适当条件下合成蜡或油的工艺过程,因德国科学家费舍尔和托普索开发,将其名字首字母结合而得名,生成的费托蜡可延伸加工出许多精细化工产品。经过潞安化工集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多年的科研攻关和产业合作,山西费托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为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煤化工精细化发展提供了现实路径。
作为潞安化工集团煤制油产业链核心子公司,煤基清洁能源公司承担着180万吨/年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的管理运营,费托合成是项目运行中的核心环节。此项目利用本地高硫煤为主要原料,将油、化、气、电有机结合,实现了油品、化学品和化工过程余热发电的联合生产,在生产出液体石蜡、稳定轻烃、液化石油气等化工产品的同时,费托合成的低热值尾气通过制氢装置,产生的氢作为油品加工的原料,副产饱和蒸汽用于发电,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最终实现“油化电热一体化”。
因科技创新而生,创新成为煤基清洁能源公司不断向前的原动力。自主研发助熔剂推动气化炉实现单烧本地煤,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智慧清能建设提升企业智能管理水平,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滤饼脱灰和捕收剂开发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一项项创新成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公司还围绕产业链延伸和专业人才培养,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通过成立清能实验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等多种形式,推进重大技术攻坚和智能平台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如今,该公司已开发出5大类、54种、270个规格型号的煤基合成产品,多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坚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方向,煤基清洁能源公司致力完善煤基产业链条,先后开发了区别于石油化工的高熔点费托蜡、全合成润滑油基础油等多系列煤基精细化学品,并依托独有的异构脱蜡装置和烯烃分离装置“延长板”,进一步深挖油品价值链,不断做优煤制油产业上下游发展生态圈,打造“一头多尾”、柔性化生产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目前,该公司已完成下游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初步规划,正在对项目逐一进行可行性论证。“下一步,我们将集中摸排解决项目实施中的技术性关键问题,加快推进费托合成空冷技改、APC智能控制系统推广等项目落地见效。通过更多技术创新,打破煤制油产业发展瓶颈,延伸产业链条,将煤的价值‘吃干榨尽’,让煤化工朝着高端多元低碳迈进。”项目技术部副部长潘利鹏说。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