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我国钢铁需求结构重心将逐渐向制造业转移

作者:24发布时间:2024-10-22

   “我国有得天独厚的市场和空间,国内工程公司和装备制造企业要利用好,大胆研发、大胆应用。树雄心、立壮志,敢于争当世界冶金装备的领先者。”10月17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设备分会二届五次会员大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骆铁军分享了对近期钢铁工业运行形势及经济形势的思考,并建议冶金装备企业关注钢企在减污降碳、国际化发展方面的需求,鼓励冶金装备企业争当世界冶金装备的领先者。

        我国钢铁需求结构重心将逐渐向制造业转移

        骆铁军表示,今年1月—8月份,全国累计生产粗钢6.91亿吨、同比下降3.3%,累计出口钢材7057.5万吨、同比增加20.6%;全国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6.225亿吨、同比减少5.5%。

        “由于房地产投资的大幅下降,钢材需求持续了近两年的下降,供给强于需求态势明显。”骆铁军说,10月14日世界钢铁协会发布短期钢铁需求预测报告认为,2024年中国和大多数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钢铁需求将显著下降,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低迷,将影响中国的钢铁需求,预计2024年下降3.0%。

        骆铁军认为,展望未来,从世界范围来看,作为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性原材料,世界钢铁需求仍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保持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和动力将发生变化。进入21世纪,我国钢铁的快速发展支撑了世界钢铁的快速发展,未来世界钢铁需求新的增量可能更多来自印度和中东等地区,发达经济体预计总体保持平稳态势;我国的钢铁需求仍将在峰值平台区间维持较长一段时间,预测到2035年我国粗钢产量为8亿吨~9亿吨,2050年以后预计将保持在8亿吨左右。

        “同时,随着我国房地产等建筑领域对钢铁的需求高峰已过,我国钢铁需求结构重心将逐渐转变为制造业。建筑业和制造业钢材需求占比长期约在55%:45%,2023年比例为52%和48%,预计今年制造业需求占比与建筑业持平,或超过建筑业占比。”骆铁军说,在这个过程中,钢铁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模式将继续发生显著变革,建筑业传统的通过贸易商分销的情况可能将逐步减少,面向制造业的与客户共同研发产品和销售直供的比例将增加。

        对于供需关系变化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骆铁军表示,欧美国家化解这一矛盾持续了20多年,中国钢铁行业需吸取经验教训,加强自律,破除“内卷”,利用制度优势缩减这一调整时间,减少行业和国家的损失。“近两三年间,我国钢铁工业将面对钢铁需求缓慢下降情形下,需要在技术创新、降本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摸索按供需平衡组织生产的行业自主性和协同性。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形成了良性的市场经济体系。不仅对钢铁行业,对整个中国经济都是如此。”他说。

        我国钢铁工业规模扩张的路子已经走到了尽头

        骆铁军表示,近2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完成了重大的布局调整,北重南轻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沿海布局基本完成,形成了沿海、沿江、内陆相对合理的总体布局,北材南运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技术装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不仅大,而且强,和世界钢铁强国相比,我们在行业的影响力、贡献度、独立性方面有一半以上的产能已经达到了钢铁强国的水平。我国钢铁企业在环境保护、装备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的状况近几年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骆铁军说。

        骆铁军认为,我国钢铁行业已由增量发展进入存量优化阶段,钢铁行业不再存在周期性的循环,而是一个发展方向的改变。“但是,一些企业还未转变发展模式,谋求通过追求规模扩张来解决问题的观念还根深蒂固。钢铁投资规模大、对经济拉动效应强,在目前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地方还在上产能扩规模,这种错误行为终将结下苦果。”骆铁军坦言。

        关注钢企在减污低碳、国际化发展方面的需求

        骆铁军介绍,“十四五”期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驱动企业加快超低排放和绿色低碳发展,制定了1+ N“双碳”发展总体目标和方向,要求重污染区域钢铁企业2024年要实现全部超低排放,2025年全国超低排放要达到80%。以汽车为代表的下游行业率先提出对绿色钢材的要求,欧盟通过了碳边界关税政策。我国排头兵钢铁企业和科研单位也率先尝试与世界同行同期开发绿色低碳冶金技术,有序发展电炉钢,研究用光伏、风电转化制氢等。今年9月份,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钢铁行业将在今年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骆铁军预计,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渐落地实施,钢铁企业节能降碳的投入力度将持续加大,与减污低碳方面相关的设备、技术需求将增加。他建议冶金装备企业重视这一重大变化和机遇。

        骆铁军举例,中钢协调研发现,电炉钢相关设备和技术大多仍以进口为主,国内虽有自主研发,但炉型和一体化设计等方面与国外还有差距。业内寄以厚望的氢冶金如何获取低成本的绿氢和储运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重点。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正在筹备成立电炉钢分会,旨在搭建共享协作平台,统筹和凝聚各方力量,协同推进电炉钢生产、装备制造、原料获取、政策建议等方面的工作。

        除关注钢企在减污降碳方面的装备需求外,骆铁军还从“刘易斯拐点”讲起,建议冶金装备企业关注钢企在境外投资方面的新需求。

        他表示,“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之后,进入到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这时,企业需要通过提高生产设备的投资以提高产出,以及迎合雇员需求,增加工资,改善生产环境。同时,人口红利不再,劳动者开始短缺,经济发展导致工资水平不断上升,工资上升又引起消费水平上升,公司的利润也会上升,从而形成了一个互相依存、向上的正向循环。这个阶段,几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会形成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消费社会。这一阶段可称为“黄金时代”。

        “但当‘黄金时代’持续一段时间,随着工业发展增长到一定阶段,国内部分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源等,企业竞争力逐步消退,充足的产能也使企业在本国的竞争会形成‘内卷’。” 骆铁军说,这时,企业便会谋求在新兴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曾有经济学专家表示,我国5年前就已越过了‘刘易斯’拐点。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国部分钢企近年来积极布局海外。”他还例举了国有和民营企业在国外已建、在建和打算建设钢铁厂的一些案例,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除了布局东南亚外,开始着手在非洲、中东、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进行投资考察。

        骆铁军表示,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确定的‘1231’发展目标中,最后的‘1’指就是持续推进中国钢铁产业国际化进程。他建议冶金装备企业关注钢企国际化发展方面的需求,为冶金企业海外发展提供“装备”力量。

        树雄心、立壮志,推动冶金装备自主化

        骆铁军表示,经过长期努力和奋斗,伴随着中国钢铁由大变强,中国冶金工程和装备行业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国外工程技术公司在我国独立承担的项目比例大幅下降。

        “一方面,我们看到,国外工程公司从未停止过从理论到实践上的创新和对世界冶金发展方向的敏锐把握。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我国领先的工程公司和设备制造厂在绿色低碳、冶金装备整体设计制造方面已从过去的跟随向理论创新、研发中试、实践应用发展。”骆铁军举例,武汉亁冶的多辊冷轧机冷连轧机、中冶赛迪的3R高炉低碳冶金技术等,以及在设备分会会长会的交流中知悉的,在固废的处理、轧辊制造、高炉炉顶设备自主化方面我国都已和国际在一个水平线上,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国外,而且在设备运维服务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这为钢企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碳排放降低做出了贡献。

        骆铁军表示,希望国内的钢铁企业积极大胆地应用国内先进的制造理念和设备制造,像钢铁行业开发汽车板的先期介入方式(EVI)一样,支持冶金装备自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