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实现碳中和中国钢铁行业需连续30年每年投资5000亿元左右  

作者:24发布时间:2024-12-13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中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全球《巴黎协定》和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据世界钢铁协会测算,为实现碳中和,中国钢铁行业需连续30年每年投资5000亿元左右,相当于吨钢每年需投资500元。

        在钢铁市场整体低迷、吨钢利润下降的背景下,钢铁行业利润和低碳转型投入成本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亟需转型金融有效补位,为行业低碳转型解决融资难题。

        近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联合发布报告《转型金融助力高碳排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钢铁篇)》(以下简称“报告”),对完善中国转型金融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报告显示,钢铁行业面临着绿色技术制约和国际贸易壁垒的挑战,绿色低碳转型资金需求大,但获得金融支持却程度有限。中国钢铁行业需积极应对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转型路径,拓宽绿色低碳转型融资渠道,顺利实现钢铁行业“碳中和”目标,并通过绿色贸易为全球钢铁行业的碳减排作出贡献。

        政策引领 加速钢铁低碳转型进程

        在相关政策推动和支持下,中国钢铁行业通过实施产能置换、超低排放改造、极致能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加快转型升级改造,积极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作出明确要求。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将“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作为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之一。《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制定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废钢铁加工准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8亿吨,短流程炼钢占比达15%以上”;到2030年“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取得突破应用,短流程炼钢占比达20%以上”。《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钢铁行业 2025年“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

        部分地区已出台钢铁行业转型金融相关文件。在已出台地方转型金融目录或标准的浙江湖州、重庆、天津、上海、河北、江西、贵州等地中,浙江湖州、重庆和上海均涉及钢铁行业。

        在相关政策推动和支持下,中国钢铁行业通过实施产能置换、超低排放改造、极致能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加快转型升级改造,积极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截至2024年10月8日,中国已有159家钢铁企业(包括1家球团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在节能增效方面,从2014年到2023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下降5.87%。

        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22家企业、60项低碳技术研发已同步开展,将为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有效的技术储备。在资源利用方面,目前已公告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企业825家,年加工能力约1.7亿吨,初步建立了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形成了“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

        报告以全国第一钢铁生产大省--河北省为例,深入分析了其转型经验。河北是全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河北钢铁产能约占全国的1/5、世界的1/10,在2023年全球主要钢铁公司产量排名中,河北共有14家公司上榜。钢铁工业内需潜力大、铁矿石与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同时面临着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占比较低、低碳发展水平待提升等诸多问题。

        河北省强化金融支持河北省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顶层制度设计,帮助钢铁行业解决转型融资困境。政策引导下,有的金融机构下放钢铁行业授信审批权限至省级分支机构,增强支持了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自主权。有的金融机构为转型金融业务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增加钢铁行业授信规模,为转型金融业务提供利率补贴,扩大了河北省民营钢铁企业授信数量。截至2024年8月末,包括河钢集团、太行钢铁等在内的相关钢铁企业共获得转型融资授信125亿元,其中已投放62亿元,利率较同类非转型金融产品低10-122个基点,为企业节约利息支出2100多万元。

        直面挑战 亟需转型金融有效补位

        企业低碳环保投资大部分来源于自有资金,企业技术改造存在投资高、风险大、环保成本不断攀升等压力,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和“纯绿”金融服务支持无法填补绿色低碳转型所需的巨额资金缺口,亟需转型金融有效补位,为行业低碳转型解决融资难题。

        作为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中国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虽取得积极成效,但仍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一是能源结构高碳化,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结构占主导地位;二是废钢产出量、废钢利用率和废钢回收体系仍不完善,废钢资源难以满足全废钢电炉流程发展需求;三是氢冶金等突破性低碳技术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难以在短期内替代传统技术发挥减排潜力。

        基于目前的政策体系、界定标准、披露要求等,许多金融机构为钢铁行业提供金融服务时难以准确识别某一经济活动是否属于“绿色低碳转型”活动,基层金融机构因钢铁企业的授信权限上收,无法灵活提供金融支持等,导致有些钢铁企业符合政策导向的转型项目被“错杀”,无法获得相关政策支持。企业低碳环保投资大部分来源于自有资金,企业技术改造存在投资高、风险大、环保成本不断攀升等压力,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和“纯绿”金融服务支持无法填补绿色低碳转型所需的巨额资金缺口,亟需转型金融有效补位,为行业低碳转型解决融资难题。

        报告显示,国际上转型金融的概念由可持续金融演化而来,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2019年3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式提出转型金融的概念,将“转型”定义为通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转型金融”定义为在经济主体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的进程中,为他们提供融资以帮助其转型的金融活动。汇丰银行、星展银行、日本环境金融研究院等机构也陆续对转型金融作出了各自的定义,共同之处在于均认为转型金融可为高碳或污染行业企业转型到低碳运营提供金融支持。

        中国积极开展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实践。浙江省湖州市、上海市、河北省等地,已经发布涉及钢铁行业或专项服务钢铁行业的转型金融目标或标准。

        河北出台了全国首个定位于钢铁行业的转型金融指导文件《河北省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2023-2024年版)》,并在《河北省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支持技术目录(2023-2024年版)》和使用手册中界定出176项转型金融支持技术,配置了详尽的技术说明、降碳效应、应用案例等。

        《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领域,提供了转型活动的识别指南,通过准入值和先进值引导项目转型,重点支持如极致能效、技术工艺提升等,并对融资方案、转型目标与计划、转型风险管理等作了详细披露要求。

        报告建议,应加快出台行业转型金融标准,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政策依据和指南。中国目前尚缺乏明确具体细节的行业转型路线图,也没有权威性的转型项目目录来清晰界定转型活动,难以帮助市场参与者精准识别,阻碍了金融和财税工具和低碳转型合格项目的高效对接。应尽快出台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框架及实施方案,厘清转型金融服务界限。

        记者获悉,国家层面正在草拟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中国人民银行正牵头起草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生态环境部正在推动将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常态化开展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也将为转型金融提供实施保障。

        多方协同 充分发挥转型金融作用

        报告建议,转型金融助力钢铁行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需要立足国家产业结构特征和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钢铁企业、第三方等利益相关方合力。

        报告建议,转型金融助力钢铁行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需要立足国家产业结构特征和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钢铁企业、第三方等利益相关方合力。

        政府部门建立完善转型金融政策标准框架,积极开展转型金融地方实践。国家层面,应加强转型金融的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建设,尽快统一转型金融概念定义,出台转型金融界定标准,制定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及工作指引,明确钢铁企业适用转型金融标准的项目分类目录及量化指标、信息披露等必要条件,并根据国际转型金融研究最新动态、低碳技术发展等及时更新、动态调整标准。地方层面,建议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地方金融办基于《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与产业分布,整合不同部门资源,将钢铁转型项目纳入“十四五”“十五五”规划,设立省级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等资金支持,为钢铁企业和项目的转型类贷款和债券提供贷款/债券贴息、担保、转型认证费用补贴等支持,设立省(市)级转型产业基金和转型担保基金,为钢铁企业低碳转型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和担保增信,共同支持钢铁行业企业低碳转型。

        金融机构应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提高对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尽快提升碳中和与气候风险管理意识,将转型金融纳入机构整体战略,关注高碳资产风险敞口及主要资产碳足迹,针对钢铁行业转型项目与转型企业的特点创新绿色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大力发展低碳转型挂钩产品,研究开发转型债券、转型信贷、转型基金、转型保险、转型信托、转型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多样化转型金融工具,引导发行人严格按照发行标准执行,对绿色低碳绩效较高的钢铁企业适度提高银行授信额度、给予债券发行利率优惠等,不断丰富转型金融市场融资手段。

        钢铁企业需把握绿色低碳转型机遇和挑战,结合行业碳减排路径和转型路线图,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低碳转型目标,设定清晰可量化的减碳指标,加强节能降碳技改、绿色产品研发、短流程冶炼转换、循环经济产业运营等项目统筹和设计,在强化信息披露的基础上,积极按降碳、节能或减污效果争取差别化的转型金融支持。大型钢铁企业还应发挥“头雁”作用,部署和展开一系列探索突破性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和世界最新低碳生产流程的工程化实践,推进绿钢产品认证,构建绿钢采购联盟,积极融入全球转型金融市场。

        第三方应积极参与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做好转型金融支撑服务工作。第三方服务机构可以协助钢铁企业做好碳核算,建立企业碳账户,在方法学与技术路径层面支持企业制定科学的碳目标与可信的转型计划,支持企业做好转型有关的信息披露,基于政府出台的或者其他恰当的标准对钢铁企业转型绩效或低碳钢产品进行评估认证,作为金融机构提供转型融资支持和提高低碳钢产品溢价的必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