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暴跌 市场恐慌情绪全面爆发
作者:24发布时间:2025-02-24
2025年的春天,中国煤炭市场并未迎来预期中的暖意。相反,一场持续数月的价格崩塌,让整个行业笼罩在刺骨的寒意中。从港口堆积如山的库存,到贸易商绝望的降价抛售,再到股市中煤炭板块的集体跳水,这场看似无底的下探,正将市场的恐慌情绪推向顶点。
一、价格“雪崩”与四年新低
2月17日,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中国煤炭市场网的一则快讯让行业人士倒吸一口冷气——环渤海动力煤现货参考价(5500大卡)跌至746元/吨,创下2021年5月以来的新低。但这只是序幕。短短四天后,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平仓价进一步下挫至719元/吨,周跌幅达22元,彻底击穿市场心理防线。与2024年初的900元/吨相比,煤价已缩水近20%,若拉长时间线,同比跌幅更是高达22.79%。
资本市场反应更为剧烈。煤炭ETF年初至今累计下跌超10%,中国神华、陕西煤业等龙头股年内市值蒸发超15%,中煤能源、兖矿能源等企业股价亦同步跳水。一位券商分析师在电话会议中直言:“市场已从‘观望’转向‘踩踏’,恐慌性抛售正在加速价格探底。”
二、供需失衡:一场早有预兆的危机
这场暴跌并非毫无征兆。2024年四季度,北方港口库存已悄然攀升至历史高位,环渤海港口煤炭库存同比激增近五成,达到2959万吨。而春节后煤矿产能的快速释放,彻底打破了供需的天平。数据显示,晋陕蒙主产区煤矿开工率在节后一周内飙升3.5个百分点至81.9%,铁路集港日均增量达25万吨,港口库存迅速突破2700万吨。
需求端却是一片冷清。尽管节后工厂陆续复工,但电厂库存可用天数仍维持在20天以上的高位,采购意愿低迷。沿海某电厂负责人透露:“现在日耗虽有回升,但库存足够支撑到3月底,谁愿意高价买煤?” 非电行业同样疲软——建材、钢铁企业受制于淡季和利润压缩,仅维持刚需采购;化工行业虽开工率高企,但对高价煤的抵触情绪强烈。
更致命的一击来自进口煤。2024年,中国煤炭进口量创下5.43亿吨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4.4%。2025年初,印尼低卡煤到岸价较内贸煤低35元/吨,澳大利亚高卡煤价格优势亦达27元/吨,贸易商的利润空间被彻底挤压。“进口煤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刀,随时可能让国内价格再下一城。”一位山西煤矿老板无奈表示。
三、天气与政策:压垮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供需失衡是这场危机的底色,那么异常气候和政策传导时滞则成了加速崩塌的催化剂。2024年冬季,全国气温普遍偏高,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12月采暖季的日均气温较常年同期高出2-3℃,直接导致电煤日耗不及预期。2025年2月,冷空气的短暂造访未能扭转颓势,升温模式反而让电厂库存消化速度进一步放缓。
政策层面,房地产刺激措施的滞后效应也让非电需求雪上加霜。尽管2024年下半年多地出台购房补贴政策,但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仍在扩大,水泥、冶金等上游产业对煤炭的需求持续萎靡。一位华东地区的水泥厂采购经理坦言:“现在每吨水泥利润不到10元,多买一车煤都可能亏本。”
四、恐慌蔓延:从港口到股市的连锁反应
市场的恐慌情绪在2月中旬达到高潮。环渤海港口下锚船舶数量一度跌至22艘,部分船舶甚至选择“锚而不装”,静待价格进一步下跌。贸易商集体抛货,但成交清淡,降价10-20元/吨仍无人问津的场景屡见不鲜。“现在不是赚不赚钱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把库存变成现金流。”一位秦皇岛煤炭贸易商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股市的动荡更添阴霾。2月17日,港股煤炭板块全线飘绿,蒙古焦煤单日跌幅达2.4%,中国神华、中煤能源等龙头股跟跌。机构报告中“供给宽松”“成本支撑失效”等字眼频繁出现,中信证券甚至预测动力煤价格中枢可能下探至820元/吨,同比再降4%。散户投资者的讨论区里,“割肉离场”和“抄底时机”的争论激烈交锋,但多数人选择持币观望。
五、深渊之下:行业洗牌与未来微光
在这场风暴中,并非所有参与者都束手无策。新疆、内蒙古等西部产区凭借成本优势和煤电一体化布局,仍在艰难维系利润;中国神华等龙头企业则通过长协合同锁定部分需求,试图穿越周期。但更多中小煤矿已濒临绝境——陕西榆林一家民营矿主透露,当前坑口价已逼近成本线,“若价格再跌30元,只能停产止损”。
展望未来,市场的分歧愈发明显。短期来看,3月重要会议前的安检趋严可能短暂抑制供给,但供暖季结束后的需求滑坡几成定局,高库存消化仍需时间。中长期视角下,双碳政策与能源安全的博弈或将重塑行业格局:一方面,安监环保收紧推高开采成本,稀缺煤种价值凸显;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装机量首超火电的现实,让煤炭的“基荷能源”地位岌岌可危。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价格波动,而是整个行业的结构性嬗变。”一位行业分析师总结道。当旧时代的产能红利消退,新时代的生存法则正在血腥的洗牌中悄然确立。对于煤炭行业而言,2025年的春天,或许比往年来得更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