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钢铁企业影响几何

作者:24发布时间:2025-03-28
生态环境部3月26日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生态环境部3月26日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2021年7月,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了上线交易。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

        此次扩围到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

        对此,第一财经记者咨询多位行业内人士认为,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短期将加剧行业分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长期则会驱动更多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投资。

        行业影响几何

        根据工作方案,对于三个行业的配额分配,约定是2024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2025和2026年度各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将所有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2027年以后,将研究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行业配额总量,并逐步适度收紧,推动三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

        “这相当于给予行业两年的缓冲期,更多钢铁企业需要对生产流程进行环保改造,投资低碳技术(如氢冶金、电炉炼钢、碳捕集等),以降低单位碳排放强度,否则将要支付更大的碳税成本,”兰格钢铁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昕对第一财经记者指出。

        钢之家钢铁研究院副院长王建伏对记者分析,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将直接增加钢铁企业的成本。初期需承担环保改造(约100元/吨钢)和碳权购买成本,以年产500万吨钢厂为例,若3%配额需购买,按当前碳价计算年成本约2900万元。而这部分成本的增加,在目前的供需环境下很难完全通过钢价的提升来消化。

        葛昕也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扩容,对中小钢厂的影响更大,因为他们对成本和投资增加的影响更敏感,而从产能角度看,这也是控制产能规模和降产量的新工具,碳追踪和碳排放交易的实施会对钢铁产量的释放有抑制,因为产量越高,要补的碳权就越多,从而倒逼钢产量的下降。

        从整个行业竞争格局来看,王建伏预计将加速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目前国内钢铁行业的集中度只有41.2%,远低于国际水平。“此外还可能带来区域竞争格局的重塑,比如河北、江苏等钢铁大省的减排压力加剧,产能可能向清洁能源富集地区(如西南水电资源区)转移。”

        钢企如何应对

        多位行业人士建议,在钢铁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钢铁企业需要尽快建立严格的碳排放核算、监测和报告体系,目前生态环境部已发布核算与核查指南,明确了关键参数管理(如燃料计量、自动监测技术应用)。

        据记者了解,一些钢铁企业已经开始为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做准备。比如河钢集团就已实施《河钢集团模拟全国碳市场交易工作方案》,旨在通过模拟真实碳市场环境,使各控排企业提前适应碳市场交易流程及规则,提高对碳减排市场化的认知度。

        “在我国之前,欧盟已通过碳排放调节机制立法,2026年正式实施,钢铁、水泥、化肥等六个行业的出口商须向欧盟报告其碳排放量,这对所有钢铁企业释放一个信号,超强度排放的钢铁产品出口到欧盟都要付出碳关税的代价。”河钢集团副总经理李毅仁指出,“所以我们支持中国将钢铁纳入碳交易体系,企业也应尽快学习全国碳市场的各项市场规则,组建专业团队,并将内部的碳减排管理工作纳入日常议程。”

        而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对生产流程进行升级,也是钢铁企业降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一些钢铁企业已经在部署和展开一系列探索突破性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和世界最新低碳生产流程的工程化实践。

        比如中国宝武董事长胡望明就表示,高炉内以氢代碳,是钢铁降碳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钢铁行业未来实现碳中和的解决方案之一,为此,中国宝武进行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HyCROF)的商业化探索。

        王建伏则对记者分析,随着钢铁生产流程的改造升级,对上游煤焦、铁矿石等传统的炼钢原材料的需求或出现结构性下降,因为电炉炼钢更多依赖废钢,废钢回收产业则将迎来快速周期,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万亿。

        钢材市场怎样了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的钢产量相关数据,已经反映了电炉工艺流程的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2月份,我国粗钢产量16630万吨,同比下降1.5%;生铁产量14075万吨,同比下降0.5%;但钢材产量22409万吨,同比增长4.7%。

        对此,葛昕分析,粗钢和生铁的产量同比下降,但钢材产量还在增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电炉生产的钢材增加。而从全国粗钢产量及吨钢利润的数据来看,今年前两个月国内钢铁生产企业处于“减产亏损”的局面,吨钢亏损9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8元。

        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2025年1-2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亏损15.5亿元,同比减亏130.6亿元。

        “今年以来,国内钢材市场呈现明显区间震荡的行情,但铁矿石等原料成本仍维持在相对高位,使得整体行业依然陷入亏损局面,”葛昕告诉记者,不过随着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落地,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协同效应在不断增强,1-2月份的钢铁生产供给稳定增长,市场需求逐步扩大,其中集装箱、装备制造、工程机械、汽车、船舶和家电等制造业用钢需求依然明显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