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 纳入30亿吨排放量

作者:24发布时间:2025-03-28
中国碳市场自 2021 年启动以来首次突破单一发电行业限制,新增三大高耗能产业,覆盖年排放量超 30 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 20% 以上。

        2025年3月26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中国碳市场自 2021 年启动以来首次突破单一发电行业限制,新增三大高耗能产业,覆盖年排放量超 30 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 20% 以上。这一举措不仅是 “双碳” 战略的关键一步,更将重塑高耗能行业竞争格局,催生万亿级绿色经济新赛道。

        一、扩围背后的战略深意:从 “电力独唱” 到 “多行业合唱”

        此次扩容后,全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将达80亿吨,占总量60%以上,温室气体种类扩展至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年排放总量相当于电力行业的60%,其纳入标志着中国碳定价机制进入 “全行业协同” 新阶段。

        政策设计上,采用 “两步走” 策略:2024年为适应期,配额按实际排放量等额分配,企业无显性成本;2025-2026 年转向强度控制,配额与产能挂钩,盈缺率控制在合理范围;2027年后逐步收紧总量,推动技术升级。这种渐进式安排既避免短期冲击,又为行业转型预留空间。上海碳道分析师刘颖指出,过渡期政策如同 “缓冲垫”,既能缓解企业履约压力,又能倒逼其建立碳资产管理体系。

        二、行业洗牌倒计时:成本曲线重构与技术突围

        对钢铁行业而言,纳入碳市场意味着 “成本重构”。中信建投测算,若碳价突破100元/吨,年产能1000万吨的钢企年履约成本将增加 2000万 -3000万元,叠加技术改造费用,总成本或超10亿元。但行业分化已现:头部企业如华新水泥通过燃料替代和能效提升,碳排强度较行业均值低15%,在碳价传导下成本优势将转化为市场份额。这种 “马太效应” 将加速落后产能出清,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水泥行业的挑战更具复杂性。其碳排放中非能源排放占比超 40%,传统技改潜力有限。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数据显示,当前行业吨水泥碳排放差异达15%,纳入碳市场后,成本差异将通过碳价放大。欧洲经验表明,碳价每上涨10欧元/吨,水泥企业利润压缩5%。国内中性情境下,若碳价达50元/吨,行业利润或削减超15%,倒逼企业转向原料替代与CCUS技术。

        铝冶炼行业则面临双重压力:不仅需管控二氧化碳排放,还首次纳入四氟化碳等非二气体。其生产工艺中,电力成本占比超 40%,绿色能源布局成为关键。云南铝业通过水电铝一体化,吨铝碳排放较火电路线低 40%,在碳市场中将获得显著优势。

        三、市场变革与新机遇:从履约成本到资产运营

        碳市场扩容带来的不仅是压力,更催生新商业模式。大唐碳资产公司测算,2025年后,随着配额基准收紧,钢铁行业或出现1.5亿-2亿吨配额缺口,碳价中枢将从当前50元/吨向100元/吨迈进。这将激活碳金融市场,碳期货、碳质押等工具或成企业融资新渠道。

        绿色产品溢价效应也在显现。低碳钢材因碳足迹优势,在建筑、汽车领域的溢价空间达 5%-10%;光伏玻璃等低碳建材需求激增,2024 年相关企业订单量同比增长30%。企业通过碳资产运营,可将减排量转化为收益:一家年减排50万吨的钢企,若配额盈余20%,按100元/吨计算,年收益可达1亿元。

        四、全球对标与长期挑战:从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

        中国碳市场扩容恰逢全球碳定价浪潮。欧盟 CBAM 机制已对钢铁、铝等产品征收碳关税,2023年我国对欧出口钢铁需缴纳约15亿元碳税。国内碳市场与国际规则的接轨,将提升行业低碳竞争力。例如,宝武集团通过构建 “绿电 + 氢能” 产业链,其低碳钢产品已获得国际认证,出口至欧盟可节省30%关税成本。

        但长期来看,技术瓶颈与资金约束仍是拦路虎。钢铁行业氢基冶金技术尚未突破成本临界点,CCUS 项目投资回收期长达15年;铝冶炼行业绿色电力占比不足20%。为此,政策需加大研发补贴与绿色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低碳领域。

        结语

        全国碳市场的首次扩围,如同在高耗能行业投下 “绿色变量”。它不仅是排放量的叠加,更是发展逻辑的重构 —— 从拼规模到拼能效,从被动减排到主动降碳。当30亿吨排放量纳入交易体系,中国经济的 “含绿量” 正悄然改写增长的 “含金量”。这场始于政策的变革,终将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催生出更具韧性的绿色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