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洛阳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实施方案》近日发布

作者:1发布时间:2025-04-02
形成符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发展格局和产业布局,实现落后产能应退尽退,提高工业企业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初步建立能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市煤炭消费占比降至 60%以下,
  《洛阳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实施方案》近日发布,重点部署以下工作方向:
  主要目标是到 2025 年底 :形成符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发展格局和产业布局,实现落后产能应退尽退,提高工业企业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初步建立能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市煤炭消费占比降至 60%以下,主城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 50 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 45%以上,完成城市建成区内现有高排放企业搬迁改造,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100%。到 2026 年底 :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实现技术突破、管理优化、制度创新,打造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标杆项目,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工艺装备产品,建成一批绿色低碳工厂和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减污降碳协同发展典型模式。
  重点举措
  1、强化减污降碳源头防控
  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探索建立与减污降碳目标相适应的分区管控体系,推动重点行业、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分类实施淘汰关停、搬迁入园、就地改造,严禁在黄河干支流岸线管控范围内新建、改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
  严格生态环境准入管理 :全面排查在建项目,严格执行国家、省关于产能政策,引导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项目审批严格落实各项要求,鼓励采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和装备,探索建立碳排放源头控制机制。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实施新兴产业规模倍增工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链,加快推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园区产业循环链接,推进废弃物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
  2、开展工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
  加快推进工业领域源头治理 :依法实施“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快水泥、焦化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推动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工业炉窑改用清洁低碳能源。
  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设备更新改造 开展能效诊断行动,实施产品设备能效普查,淘汰落后用能产品设备,在重点行业加快电窑炉等推广应用,开展电能替代,引导有色金属生产企业建立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推广节能降碳装备,鼓励推广新型节能设备。
  推进基于碳污排放水平的差异化管理体系 :加强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实施水泥、砖瓦窑企业常态化错峰生产,探索构建工业企业碳标签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绿色电价政策。
  3、开展能源领域减污降碳行动
  推动煤电结构优化调整和煤炭消费减量发展 :加快煤炭减量替代,优化调整存量煤电,禁止新建自备燃煤机组,淘汰落后机组,推进存量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巩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成果,全面淘汰燃煤设施。
  积极支持风能、太阳能发展 :推动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成为电力装机增量的主体,打造沿黄百万千瓦级高质量风电基地,推进水电绿色发展,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强新能源储能项目建设。
  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持续推进氢能产业链条本地化、生产规模化、运营集约化,建设能源制氢示范项目,打造氢能产业装备生产制造中心,加强氢能示范应用。
  4、开展交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
  加快推动货运交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工程,探索建立城市绿色配送体系,实施内河水运提升工程,探索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定期复检制度,推进交通用能低碳多元化。
  加快纯电动、氢燃料等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推进交通用能低碳多元化,加大新能源汽车在公交、物流配送等领域推广力度,扩大氢燃料车应用场景,加快构建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
  5、开展城乡建设等其他领域减污降碳行动
  推进城乡建设领域减污降碳治理 :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大城镇新建建筑绿色建筑标准强制执行力度,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建设超低能耗建筑。
  推进农业生产活动减污降碳治理 :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优化调整种养结构,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推进大型农业生产机械电能替代,探索实施低碳农业模式,推动畜牧业低碳减排。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减污降碳改造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化、智能化、生态绿色化改造,推广先进节能低碳环保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改造,推进农业废弃物、厨余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置。
  推进生态领域固碳增汇和绿色矿山建设 :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发森林碳汇项目,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6、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全民行动
  统筹推动碳普惠建设和减污降碳宣传教育,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创建行动,推广绿色包装,完善公共交通线网和场站布局,加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实行绿色采购,在大型活动中推广开展碳中和行动,深入开展绿色低碳宣传教育。
  7、开展减污降碳协同示范创建行动
  开展低碳试点示范活动,持续开展低碳试点县区、园区和企业创建,支持南部四县探索低碳发展路径,鼓励工业园区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完善绿色制造梯次培养体系,深入推进低碳试点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和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行动,开展碳捕集封存利用低碳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