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鞍钢集团兼并重组动作频出

作者:24发布时间:2011-11-14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钢铁工业“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再次将提高钢铁业集中度,调整产业布局作为要点。针对中国钢铁企业众多,产能分散的局面,《规划》力推优势大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大幅减少企业数量,力争到2015年底,国内前10位钢铁企业产钢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由目前的48.6%提高到60%左右。作为《规划》重点提到未来形成具有全国带动意义和核心竞争力的3-5个钢铁“航母”之一,鞍钢集团近年来在兼并重组上动作频出,对攀钢、福建三钢等的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对本钢、东北特钢、辽宁凌钢的整合也在推进。“十二五”期间,预计鞍钢将完成既定的战略整合布局,“大鞍钢”将成为产能超5000万吨的巨型钢铁集团。

      ——长大方式之变:从自建到重组

      回顾“十五”,鞍钢有两个大动作引以为自豪。一是开工建设了鞍钢西部500万吨精品钢材基地,这是国内首座自主设计、自主集成,主要装备全部来自国产的现代化钢铁工厂。项目于2006年初夏投产后,一举改写了中国现代化大型钢铁项目的技术装备主要依靠引进的历史。

      二是开建鞍钢营口鲅鱼圈钢材基地。这是首个由我国自主设计、技术总负责,具有当代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型沿海钢铁联合企业,设计产能500万吨。经过3年多建设,2008年9月工程建成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钢铁工厂的样板,同时也解决了鞍钢没有沿海钢铁基地、原料和产品运输不便的“瓶颈”问题。

      然而,鞍钢“九五”“十五”期间这种以我为主、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的企业发展模式,与同行们相比日显落伍。2008年鞍钢鲅鱼圈基地建成时,其总产能仅增至2100万吨,与国内一批大型钢铁企业依靠兼并重组迅速壮大相比,此前一直稳居中国钢铁业“老二”位置的鞍钢,产能已跌落至10名开外。

      进入“十一五”,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企业集中度过低给宏观调控带来困难,同时在对外铁矿石谈判和钢材贸易中形不成统一话语权的弊端日益显现。新一届鞍钢集团领导班子经过分析研判,适时提出了发展战略的“四大转变”。其中前两条,就是在长大方式上,要从以投资新建为主向投资新建与兼并重组并重转变;在产业布局上,要从内陆发展向靠近市场、靠近沿海和跨国经营转变。发展思路之变,带来了鞍钢近年来的一系列重组动作。

      ——资源、市场优势必居其一

       鞍钢总经理张晓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鞍钢在选择重组整合对象时,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原则,即对方须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必居其一,使鞍钢的钢铁基地布局或靠近资源,或靠近市场,绝不能为了追求长大而兼并重组,“装到篮子里都是菜”。否则,大规模兼并重组只会把鞍钢拖垮。

      鞍钢兼并攀钢就是根据这一原则运作的成功案例。2010年5月,鞍钢收到国资委的通知,同意正式与攀钢集团联合重组。此前,鞍钢以攀钢资产整合整体上市现金选择权第三方的方式,收购攀钢股份。资产上的前期融合,让这两家同为央企的大型钢铁集团重组起来颇为顺畅。鞍钢、攀钢当时产能分别为2500万吨和1000万吨,重组将使新企业成为继河北钢铁集团、宝钢之后的第三大钢铁企业。

      对于重组攀钢,张晓刚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攀钢和鞍钢一样,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重组后有利于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开发。攀钢地处大西南,今后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四川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都为其提供了巨大市场。另外,攀钢急需强有力的资本与技术支撑来整合自身资源,而且鞍钢与攀钢的产品结构差异性强。攀钢主要是钢钒、钢轨等产品,是国内强度级别最高、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钢轨生产基地;鞍钢主要是板材、普碳钢等产品,整合后将形成双赢,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除了布局大西南外,鞍钢近年来一直与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接触。继2010年2月鞍钢在福建莆田开工建设冷轧钢板项目后,2011年6月,各种前期准备终于为鞍钢钢铁工厂布局福建迎来结果:工业和信息化部复函原则同意鞍钢与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重组方案。福建三钢集团拥有上市公司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粗钢产能560万吨。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复函中要求福建省、鞍钢和三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淘汰落后和控制总量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联合重组,实现重组各方利益最大化。鞍钢集团战略规划人士表示,布局福建鞍钢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福建作为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是钢材消费的大市场,而省内钢铁企业不是很多,更没有大型企业的带动;其次,福建省具有独特地缘优势,联合重组福建三钢有利于加强海峡两岸合作,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

      工业和信息化部《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了今后钢铁产业布局的要点,其中包括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钢铁基地,但西部地区结合能源、铁矿、水资源、环境和市场容量,可适度发展,东南沿海要继续推进钢铁基地建设。鞍钢整合攀钢、福建三钢正好与这一要求相吻合,表明鞍钢对中国钢铁业未来布局的方向早有认识。

      此外,鞍钢还在积极整合辽宁省内资源,为这个钢铁大省提高产能集中度做贡献。去年底,鞍钢与辽宁凌源钢铁集团合建的朝阳鞍凌精品钢项目投产,产能200万吨。分析人士认为,鞍钢之所以新建这一项目,在于看中辽宁西部储量丰富的铁矿资源。鞍钢通过合建新项目的方式,下一步将实现对辽宁凌源钢铁集团的完全整合。

     ——“大鞍钢”剑指中国第一

      鞍钢兼并重组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与本钢的联合就经历了一波三折。2005年8月16日,鞍钢、本钢在沈阳挂牌组建新的鞍本钢铁集团,宣布两钢强强联合。当时成立了鞍本钢铁集团董事会推进委员会,包括鞍钢集团总经理刘玠、本钢集团董事长张营富等两钢高层担任委员。按照当时规划,鞍本重组将按三步走,第一步是先挂牌子,并在数据统计、研发、规划、销售等方面统一起来;第二步是人事方面的统一;第三步是实现资产方面的整合,形成一个新的、效率更高、竞争力更强的公司。

     但6年多过去了,现在两钢除了挂牌子和共享统计数据的最初成果外,其他方面均无进展。这期间本钢集团经历了整体上市,并于2010年6月与辽宁北台钢铁集团重组联合,鞍钢的队伍也日渐壮大,双方各自单飞,似乎越走越远。谈到鞍本联合进程中的困难,最大的问题在于“身份不同”,鞍钢属于央属企业,本钢直属辽宁省,整合后不同出资人的利益不好协调。比如鞍钢、本钢拥有20万人的厂办大集体职工群体,而在改革改制中,央企和省属企业享受不同政策。张晓刚认为,鞍本联合在对各种要素重新整合过程中,会对原有的利益格局产生冲击,需要国家、省、市在税收、土地、养老保险、矿产资源、厂办大集体、辅业改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今年3月底,张晓刚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曾透露,国资委由副主任邵宁担任组长,成立了鞍钢、本钢联合重组的推进工作小组,牵头推进两家钢铁企业的实质性重组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后,记者再次致电鞍钢询问鞍本联合进展情况,鞍钢集团相关人士表示,目前仍没有什么实质进展。

      相比之下,鞍钢与攀钢的整合进展顺利,前景更令人乐观。鞍钢集团党委宣传部负责人9日向记者介绍,由于攀钢当年由鞍钢成建制派出干部援建,两家企业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共同点。最近,鞍钢、攀钢完成了两期管理人员、领导干部互派挂职锻炼,建立核心文件管理制度,共同的企业文化重塑和编制工作正在进行,相信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完全融合。

      除此之外,鞍钢整合东北特钢也是“大鞍钢”版图的既定规划。东北特钢由大连钢铁集团、抚顺特钢集团和北满特钢集团2004年重组而成,现拥有特钢产能近300万吨,是中国处于龙头地位的特钢企业。《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钢铁企业要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这将使鞍钢整合东北特钢变得更为迫切。重组攀钢后,鞍钢掌控了中国最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这是特钢行业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在此基础上整合东北特钢,可以很好地将钒钛资源充分利用,发挥重组各方的综合优势。

      据此,“大鞍钢”谱系日渐明晰:目前鞍钢本部粗钢产能约为1600万吨,鞍钢鲅鱼圈新区500万吨,攀钢产能800万吨,鞍凌钢项目200万吨,福建三钢500万吨,与辽宁北台钢铁集团重组后的新本钢产能2000万吨,东北特钢远期产能500万吨。完成这一系列兼并重组后,“大鞍钢”产能将达到6000多万吨,成为中国规模最大、世界排名前三的巨型钢铁“航母”。

      此外,在业界最为关心的重组本钢问题上,张晓刚曾多次表示,“鞍钢和本钢迟早要走到一起,这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鞍本联合一定是实质性资产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