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中国钢企进军中东:以技术市场之钥,启中东北非钢铁新局

作者:1发布时间:2025-04-29
我国身为全球钢铁生产的领军者,在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然而,当下国内钢铁市场面临内需收缩、边际效益持续下滑的困境
   钢铁行业作为现代工业体系的核心基石,在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国家经济腾飞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我国身为全球钢铁生产的领军者,在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然而,当下国内钢铁市场面临内需收缩、边际效益持续下滑的困境,与此同时,全球化浪潮推动各国贸易联系愈发紧密,在此背景下,钢铁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中东地区,众多世界级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钢铁需求旺盛,等待填补,钢企出海中东的征程已然开启。

  国内钢铁市场陷入困境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粗钢产量高达12亿吨,再次刷新世界纪录。但令人唏嘘的是,全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0.71%,这意味着每卖出一吨螺纹钢所获得的利润,仅仅够买一杯咖啡。要知道,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都有1.5%,如此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发出感慨:开钢厂还不如把钱存银行来得划算。

  这一尴尬局面的背后,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以及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尚未完全形成,导致新旧动能转换出现“青黄不接”的困境。

  从需求层面来看,房地产市场遭遇“寒冬”。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连续三年呈现下滑态势,即便光伏支架、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用钢量增长迅猛,但与房地产行业用钢需求的下滑幅度相比,也只是杯水车薪,难以填补整体需求的缺口。

  在市场竞争方面,钢铁行业面临透明化带来的困境。由于大宗商品具有标准化的特性,价格战愈演愈烈。某钢企中层管理人员无奈地比喻:“如今钢材交易,就如同在菜市场卖白菜。客户只需扫一眼电商平台,就能把价格压到极低。找钢网上区域价差从五年前的两百元大幅压缩至五十元,运输卡车稍微多消耗点柴油,这单生意就可能面临亏损。”

  成本问题同样给钢铁企业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我国铁矿石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其中澳大利亚是我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口来源国,占我国总进口额的六成以上。在逆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全球产业链面临重塑,关税风险增加,这直接导致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

  在国内钢企深陷价格战泥潭之时,曾经被视为“救命稻草”的东南亚市场也开始出现疲软迹象。

  过去五年,中国对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的钢材出口量以年均40%的速度快速增长,雅万高铁、马尼拉地铁等项目的建设,一度让企业看到了市场曙光。然而,现实数据却给企业泼了一盆冷水。以越南为例,2024年其本土粗钢产能达到3000万吨,而2023年这一数据仅为1920万吨,同比增长高达56%。

  在这些新增产能中,不乏中企在当地布局的钢厂。但国内钢铁需求增速远远跟不上钢企产量增速,这片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新蓝海”,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演国内市场的内卷局面。

  中东钢铁市场潜力巨大

  当东南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一些目光敏锐的钢企负责人已经将视野拓展到更为遥远的中东地区。中东,这个以往常被贴上“石油土豪”标签的区域,正凭借万亿级的基建投资,重塑全球钢铁贸易格局。

  21世纪初,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中东产油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这极大地刺激了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钢材进口量也随之大幅增加。2006年,海湾地区人均钢材消耗量达到378公斤,远超当时世界平均水平182公斤,从而跻身全球最大钢材消费市场之列。

  近年来,中东多国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沙特“2030愿景”规划里,有8个智慧新城项目——Neom,该项目需要铺设长达1.2万公里的铁路,同时房地产开发以及交通能源等项目也密集开展。这一系列举措使得螺纹钢等建材在当地持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伊拉克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启动了道路、港口等大型工程项目,钢材需求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埃及则致力于建设新的行政首都以及多个新城市,进一步推动了钢铁消费的增长。此外,卡塔尔世界杯场馆群建设虽已告一段落,但相关后续影响仍在催生新的钢结构需求。
  由于海湾国家委员会(GCC)内部贸易阻碍较小,关税水平较低,这吸引了大量钢企将目光投向中东地区,并以此为核心,辐射整个中东北非市场。
  Fastmarkets中东钢铁会议预测,中东地区的钢铁需求在2024年将增长5%,达到5690万吨,到2025年还会进一步增长3.2%。
  尽管需求增长迅速,但中东钢铁供应体系却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当地粗钢产能在全球总量中的占比不足3%,超过三分之二的钢材需要从地区外进口。这种“需求旺盛、供应不足”的局面,导致区域内钢材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钢企逐梦中东
  宝钢:绿色钢铁的跨国探索
  作为中国钢铁行业“出海”的标杆企业,宝钢在沙特达兰的合资项目正在重塑中东高端钢材市场的格局。这个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的厚板工厂,由宝钢持股50%,沙特阿美与PIF各持股25%。项目采用了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等前沿技术,规划年产能为150万吨高端厚板,主要针对中东油气管道、海工装备等特种钢需求领域——该领域长期以来一直被欧洲钢厂所垄断,其利润率比普通建材高出30%。
  与传统的产能输出模式不同,宝钢同步构建了本土化品牌传播体系。通过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布智慧工厂的实景视频,组织外籍员工拍摄工作纪录片,让中东客户能够直观地了解中国钢铁的绿色制造实力。在其策划的“老外说”系列内容中,沙特技术团队参与研发的案例在TikTok上获得了超过50万次的传播,有效扭转了当地市场对中国钢企的刻板印象。这个预计在2026年投产的项目,不仅将填补中东60%的高端厚板进口缺口,更成为中沙共建“一带一路”的产业合作典范。
  青山控股:民营钢企的中东突围
  在全球目光聚焦于宝钢沙特项目的同时,中国最大的民营钢企青山控股正悄然在伊拉克巴士拉打造中东的第二座“钢铁绿洲”。这座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的钢铁工业城,选址在伊拉克前最大钢厂通用钢铁(GSC)的废墟之上。项目计划充分利用当地6000万吨的铁矿石储量,建设年产百万吨量级的直接还原铁(DRI)及高端特种钢生产线,旨在填补中东北非地区每年高端钢材的进口缺口。
  与宝钢在沙特的合资经营模式不同,青山控股在中东采取的是全流程自主运营策略。它将印尼镍铁工业园所运用的清洁能源技术引入中东地区,具体而言,是利用伊拉克价格低廉的天然气来生产低碳海绵铁。相较于传统高炉生产方式,这一技术大幅降低了碳排放。与此同时,青山控股还配套建设了光伏电站,为厂区提供能源支持。
  这一布局意义重大,不仅成功盘活了伊拉克闲置达20年之久的工业用地,还极大地弥补了当地钢铁自给率不足30%的短板。预计该项目在2026年正式投产之后,将创造上千个本地就业岗位,并且能够为在中东开展工程业务的中资企业提供本地化的钢材供应。
  在这一项目背后,体现了民营钢企独特的出海发展逻辑:它们主动避开与央企在市场上的正面竞争,将发展重点聚焦于战后重建市场,充分挖掘其中的技术红利。通过助力伊拉克修复和完善工业体系,民营钢企正悄然在中东构建起辐射整个海湾地区的钢铁产业支点。正如巴士拉省官员所说:“中国企业带来的不只是一座钢厂,更是一整套能够重构现代工业体系的关键密码。”
  展望未来,伴随中国钢企对中东市场的深度开拓与持续投入,其不仅有望打破欧洲钢企在高端钢材市场长期占据的垄断局面,还可能凭借中东地区作为贸易枢纽的重要地位,将业务影响力辐射至整个中东北非区域。
  中国钢铁企业秉持“以技术换市场,以市场促合作”的理念,将凭借自身实力向世界表明,钢铁不只是工业发展的坚实骨架,更是搭建起连接世界各国、促进经济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