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既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资源价格高涨、需求增速趋缓、环境压力增大的挑战。在压力与挑战并存的紧要关头,我国钢铁行业如何应对挑战、迎难发展? 201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今后几年国内钢铁行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重点。
升级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我国钢铁品种、质量亟待升级。据了解,目前我国钢材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只有约30%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2011年,我国钢铁行业仍呈较快增长态势,但钢铁行业的利润却没有大幅度增长。据统计,仅2011年1~9月,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2.99%,远低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
“我国钢铁业产量从上世纪末已经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尤其是2000年以后,国内钢铁产量每年都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递增。”行业专家侯志芸介绍。但产量的辉煌掩盖不了钢铁业内在的危机,明确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侯志芸指出,《规划》对2015年的钢铁消费量作了宏观预测,提振了市场信心,同时进一步指出,钢铁行业亟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质量、效益。
规划指出,要全面推进钢材品种、质量和标准的提升,加大高强钢筋的推广应用力度,发展关键钢材品种,促进特钢品质全面升级。
“今年以来,国内钢材价格波动运行,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往年"金九银十"的钢铁市场反而出现大跌,表面上看是外在危机和资金流动难等问题,实质上还在于自身原因,就是供大于求的矛盾集中体现。”侯志芸说,这种情况将会迫使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市场竞争力。
专家表示,“十二五”时期,钢企要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同时,既要做强钢铁主业,又要积极向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建立并完善多元产业发展格局。
改善产业布局,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规划》指出,我国钢铁工业布局调整进展缓慢,“北重南轻”的布局长期未能改善。因此,未来要优化产业布局,抑制产能过剩地区的盲目扩张,建成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北钢南运”问题。
“这个产业布局是服务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侯志芸说,我国形成“北重南轻”的钢铁布局有其历史原因。主要钢企沿海布局,是由于运输成本较低。建成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将大大缓解东南沿海钢材供需矛盾。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中西部的力度不断加大,中西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增速远远快于东部,发展中西部钢铁企业有利于区域发展。”侯志芸表示,《规划》指出,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钢铁基地,但为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西部市场相对独立的区域要结合区域差别化政策适度发展钢铁。对于新疆、云南等地区,要积极探索利用境外矿产、能源和市场,发展钢铁产业。
据介绍,钢铁产业布局的改善,与钢铁工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密切相关。重大布局调整项目要进行能耗、水耗、环境容量、运输等综合平衡,把完成能耗和环保约束性指标作为项目核准的必要条件。
根据《规划》,河北、山东、江苏、辽宁、山西等钢铁规模较大的地区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减量调整区域内产业布局。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区在不增加钢铁产能总量条件下,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规划》同时指出,将大幅度减少钢铁企业数量,使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由48.6%提高到60%。这将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促使行业由大向强转变。
建立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
“《规划》将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建设上升至国家层面。”侯志芸介绍道,这将进一步规范铁矿石供需秩序,引导我国钢铁工业健康发展。
据了解,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较高,在铁矿石进口上可以说是困难重重。目前,铁矿石价格上涨极大地挤压了钢企的赢利空间,严重制约行业健康发展。
随着定价机制的改变,尤其是最近两年铁矿石垄断供应商主导定价,铁矿石进口价格已经由过去的“一年一涨”发展为“一季一涨”, 甚至是“一月一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钢企的利润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2010年,70多家钢企仅赢利135亿美元(897亿元人民币),不足国际三大铁矿石供应巨头486亿美元利润的1/3。
“在这种情况下,钢企不能单独依靠铁矿石谈判价格和机制,应建立稳定、可靠的铁矿石、焦煤、铬矿等原燃料供应基地和运输保障体系。”侯志芸表示,《规划》提出建设资源保障体系,企业走出去实施“多元化”战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供应商的垄断,使铁矿石价格竞争更加公平、透明。
此外,《规划》还指出,加快建立适应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要求的废钢循环利用体系。这将进一步提高废钢的利用率,使钢铁发展走集约化发展之路。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