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市场才是检验钢铁政策的唯一标准

作者:24发布时间:2012-08-23
市场才是检验钢铁政策的唯一标准

       新中国钢铁工业历经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和拼搏付出,不仅为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促进全球的经济增长和钢铁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然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渗透影响和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波动性增速放缓,中国钢铁业首次出现了行业性亏损。

  毫无疑问,昔日“钢铁元帅”的辉煌与骄傲,今日“钢铁困局”的迷茫与困顿,在人们内心形成了一种沉重的历史性反差与深思。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残酷市场竞争新形势下,中国钢铁业究竟将如何面对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和机遇?怎样审视并汲取中国改革开放的有益历史经验而尽快摆脱产业困局?这已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正视钢铁困局 反思决策取向

  ――--“苏南模式”新时期断想(之一)

  也许,人们会诘问: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0多年了,再谈“苏南模式”,是否已过时了?

  我们说,如果从历史背景看,作为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形成于苏南区域、影响于全国的“苏南经济发展模式”,固然有其中国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背景下的鲜明时代特征。但是,任何一种已经被实践证明有益于促进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从中汲取其“内涵精髓”,而非硬搬其“具体作法”。因此,“苏南模式”并非完全过时;“苏南钢铁”更是值得研究……

  毫无疑问,我国苏南钢铁企业的发展,不仅是“苏南模式”的重要组成,而且是“苏南模式”发展至今并被历史证明仍是最具活力的实体经济。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座落于美丽富饶长江三角洲的江苏沙钢集团。

  曾经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地上,江苏沙钢集团发展壮大的经验,可以说业内外无人不晓。但如今,在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的钢铁产业陷入大面积亏损背景下,我们对以沙钢为代表的“苏南钢铁”所独有的经济活力,无形中再次充满了某种探寻之意,这不仅是对“苏南模式”之精髓在新时期的一种反悟,更是期望借力“苏南钢铁发展模式”,能对当今我国的“钢铁困局”产生一些深刻反思,而这些经验甚至是我们曾在传统行业决策机制下所颇具微辞而“不入主流”的作法……这,也许正是在新时期“钢铁困局”背景下再议“苏南模式”的意义所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以中国钢产量首次突破年产1亿吨而跃居世界第一为转折点,特别是在当时全行业经济效益处于低迷时期,业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各界人士都开始反思中国钢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钢铁行业必须努力提高‘板管比’、‘连铸比’”、“钢铁行业必须控制总量,不能走单纯扩大规模之路,要走品种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甚至为了应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间出现的资金相互拖欠问题,钢铁全行业提出限产保价措施等。毫无疑问,这些发展战略在总体上是符合当时钢铁工业现实情况的,也是有利于尽快解决当时制约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矛盾的重要决策。

  然而,也许我们在提出或作出一项决策之初,并未完全或充分估计到一点:即,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资源环境不平衡,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较大,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钢铁企业的发展路径也难完全一致,中国钢材市场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更不可能整体划一。

  其实,“苏南模式”的精髓之一,就是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有着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决策思维方式和决策运行机制,“苏南钢铁”也如此,沙钢更典型……

  上世纪90年代末,即正值中国钢铁业大呼“增加高附加值产品”之际,而沙钢却破釜沉舟,决意倾囊生产螺纹钢(从英国比兹顿钢厂买下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沙钢的螺纹钢项目在1992年投产。此时,邓小平南巡讲话带动整个中国迎来了基础建设的高潮,沙钢的3亿元项目投资,不到3年悉数收回……

  时光演进至21世纪初期,正当“产能过剩”和“钢铁限产”再次让人忧虑之际,而沙钢却又斥16亿元巨资买下欧洲老牌钢铁公司蒂森克虏伯旗下的霍施钢铁公司,当这座位于德国的工厂被拆卸、打包,整体搬到中国张家港锦丰镇时,舆论四起……但当这个项目的机器设备历经艰辛而全速运转起来的时候,沙钢终于可以从此不再依赖进口钢坯,产能跃升至1000万吨,由此,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钢铁王国。这笔交易,成为沙钢发展史上重要分水岭……

  曾经,按照传统体制下的传统思维,业内对沙钢的决策微辞不断。其实,沙钢表面上“反其道而行之”的战略决策,正是“充分以市场为导向、依据企业自身实际、独立适时量身发展”的个性经营谋略的一种充分凸现。

  此间,我们之所以重提“苏南模式”和以沙钢为代表的“苏南钢铁发展模式”,并非重翻旧闻。而是,在当前中国钢铁业遇到了新世纪首次全行业亏损之际,逼迫我们不得不去深刻反思以往某些决策理念和决策机制下产生的“事与愿违”的“合成谬误”弊端。

  从此一轮“钢铁困局”中我们不难发现,并非传统思维下只有小钢铁企业的所谓“低端产品”亏损,很多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尽管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同样出现了亏损。

  事实证明,以往我们倡导的钢铁行业要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严格“控制钢铁总量”、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等举措,在总体上符合长远发展战略取向,其核心内涵价值在于:在全面提升中国钢铁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优胜劣汰,而绝不是 “说上都上,说下全下;说买都买,说卖全卖;说停都停,说开全开;说减都减,说增全增”简单的政策划一模式。

  今天呈现的“钢铁困局”事实再次警示我们:面对钢铁业的一些现实矛盾,若完全没有逆向活动的调节,有时候经济运行也会不稳定;在当前市场经济多利益矛盾交错及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完全步调一致的市场决策和运作,不但是很难在现实中真正做到的,而且也是造成供需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特征,中国钢材需求具有多层次性,中国各钢铁企业呈现不同发差异性……在极其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的不同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下,中国钢铁产业难以整齐划一地简单“执行”某种“政策”……

  这几年,我们一些企业没有根据市场需求,一味追求“高端”,导致板材过剩,吃了苦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产能过剩问题和过去的行业管理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

  面对当前的“钢铁困局”,有必要反思我们的“决策机制”。钢铁行业是充分竞争性行业,国家有关部门应少一点行政审批,多一些市场配置资源。计划经济时期,预测钢材数量及品种需求,主要依据几个主要工业部门的计划。现在情况不同了,钢材市场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几个工业部门,而是多元化需求,完全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预测模式,这些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所不能企及的。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主要依据法律法规管好质量、节能、环保、劳动者保护,为各种类型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把供求平衡、企业装备、企业盈亏等问题交给企业自己去解决。作为企业,要牢固树立市场配置资源的理念,搞好市场调研、预测和分析。实践告诉我们,在当前及未来,国家对钢铁行业的管理要从“政府决策”转到“市场决策,政府监督”的轨道上来……

  面对新的市场形势,沙钢最近明确提出,为确保效益,要“盈利的多生产,保本的少生产,亏损的不生产”,这是一种真正简单而又务实的营销理念。

  面对新的市场形势,舆论或研究人士几乎都认为现在是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最佳时机。然而,我们去听听深谙“市场行情”的苏南人是怎么说的——沈文荣认为:“根据现在钢铁行业的形势,搞钢铁的重组很可能不是时候。钢铁制造的投资这么大,要重组它,按照现在的价格,它也不愿意被你重组……20年前,投资一个钢铁企业,只要两三年就能回收投资;10年前投资一个钢铁企业,只要五六年就能回收投资;现在投资一个钢铁企业,就要20年、甚至30年才能回收投资……”

  无论上述判断是否完全准确,但却让我们再一次着实看到了苏南人凸显的独特个性决策思维取向。

  其实,在苏南不仅仅只有沙钢凸显决策个性。就在近年钢铁行业不景气之时,南钢实施了“重点研发一批效益型品种,实施一批投资少见效快项目,增强管理挖潜增效”三个应对危机的切入点;中天钢铁在最短时间内将主打产品由特钢转到建筑钢材,并加快长线投资步伐,重点研发高压锅炉管、轴承钢、冷墩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江阴兴澄特钢靠新产品提升竞争力,大力拓展油田钻具用钢和大规模特殊钢棒材市场……凭借符合企业实际的战略决策,“苏南钢铁”在市场困境中有效增强了应对力和承受力。

  实践证明,在市场上盲目“跟风”或简单“听令”,是难以赚到更多钱的。

  面对新时期出现的“钢铁困局”,我们对“苏南模式”和“苏南钢铁”发展内涵的理解或更加深了一个层次,其决策理念:“量身,适合,个性,务实”;其运营秘笈:善于化“危”为“机”。

  真正较为完善的、近于充分的市场,必然存在某种逆向调节的决策机制――在残酷市场竞争中有存活力的企业,势必都是能看透于此的。

  市场,才是检验“政策”和“决策”的唯一标准。


来源:中国联合钢铁网